股骨头坏死是因血液供应受损导致骨组织死亡的疾病,临床分为多种类型,需识别以制定治疗方案。
一、创伤性与非创伤性分类
创伤性坏死:多由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外伤引发,血供中断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典型症状包括髋部疼痛、活动受限,X线可见塌陷、硬化带或“新月征”。非创伤性坏死:占病例60%以上,常见诱因包括长期激素使用、酗酒、血液病(如镰刀细胞贫血)及减压病。激素性坏死多见于哮喘、肾病患者,酒精性则与每日超40克酗酒相关,两者均伴腹股沟区疼痛放射至膝部。
二、病变范围与分期
按坏死范围可分为:
锥形坏死:持重区骨坏死,常见类型;半月状坏死:股骨头前上方呈半月形缺损,蛙式位X线显影清晰;灶性坏死:轻型,极少塌陷;全股骨头坏死:晚期广泛坏死,需人工关节置换。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早期表现为隐痛、活动后加重,中晚期出现持续性疼痛、跛行、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诊断依赖MRI(T1低信号、T2双线征)、X线及骨活检,结合病史(外伤、激素史、酗酒等)综合判断。
四、治疗与预防
早期通过减轻负重、物理治疗及药物延缓进展;中期可考虑髓芯减压术或截骨术调整力线;终末期需人工关节置换。预防需避免外伤、控制激素/酒精摄入,保持合理体重,选择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并定期髋关节检查。
科学认识股骨头坏死类型,早诊断、早干预是守护关节健康的关键。通过规范治疗与日常防护,可有效控制病情,维持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