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李先生在建筑工地工作时,不幸从高处坠落,被紧急送往医院后诊断为“胸12腰1脊髓损伤”。当他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双下肢失去了知觉,大小便也无法控制。“我感觉自己的人生瞬间陷入了黑暗,以为这辈子都站不起来了。”李先生回忆起初的日子,眼中闪过一丝恐惧。在康复科团队的介入下,他开始了艰难的康复之路。
一、脊髓损伤带来的核心挑战
(一)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
脊髓作为大脑与身体的“信息高速公路”,损伤后会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丧失。像李先生这样的胸腰段损伤患者,表现为双下肢截瘫。同时,患者还会丧失痛觉、温度觉等躯体感觉,增加了意外损伤的风险。
(二)大小便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会破坏大脑对膀胱和直肠的控制,约80%的患者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或间断清洁导尿。肠道功能紊乱则表现为便秘或失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三)心理与社会适应困境
突发的身体残疾易引发“创伤后应激反应”,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社会环境的物理障碍和职业歧视,进一步加剧了他们融入社会的难度。
二、科学康复:分阶段突破重重关卡
(一)急性期:黄金48小时的关键干预
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及时的手术减压和药物治疗能较大限度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患者病情平稳后,康复团队实施早期干预措施。通过规范良肢位摆放及实施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可有效防止关节挛缩畸形的发生,维护患者肢体关节功能,为后续的主动功能训练奠定良好基础。针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功能锻炼,能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肺功能储备,为早期拔除气管套管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及时开展气压式循环治疗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二)恢复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1.运动功能重建
物理治疗:借助减重步态训练仪、电动站立床等设备,帮助患者进行直立训练,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肺功能衰退。针对残存肌力的训练(如上肢力量强化),为使用轮椅和生活自理打下基础。
神经调控技术:经颅磁刺激(rTMS)和功能性电刺激(FES)可激活神经可塑性,部分患者通过FES脚踏板实现了"辅助性步行"。
2.大小便管理升级
通过膀胱容量测定确定导尿间隔时间,指导家属学习清洁间歇导尿技术(每日4-6次),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肠道管理则采用定时排便、饮食调节(如增加膳食纤维)结合肛门牵张技术,逐步建立规律的排泄习惯。
3.辅助器具助力生活自理
对于不同损伤平面的脊髓损伤患者,现代康复技术提供了精准的适配方案。胸腰段损伤患者则能借助碳纤维长下肢支具配合交替步态双拐,通过重心转移完成短距离功能性行走。通过改造居住环境,达到辅助患者部分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和社会。
(三)重建期:从“生存”到“生活”的跨越
脊髓损伤患者要积极面对,走出自我界定的“结界”中,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现有的一些康复机构联合职业培训中心,根据患者残余功能设计培训方案,如手部功能良好的截瘫患者可学习电商客服、平面设计;颈髓损伤者通过语音控制软件从事文字编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放远程办公岗位,为脊髓损伤者打开职业新通道,因此要逐步实现角色的改变,融入到社会中。
三、昆明康瑞医院成功治疗案例
李先生在伤后第3天,被转入昆明康瑞医院康复科,郑琳主任亲自带领团队为其制定了全面的康复治疗方案。郑主任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李先生进行了详细的功能评估,发现其双下肢肌力几乎为零,感觉减退,且存在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在急性期,郑主任及其团队及时为李先生进行了康复干预,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训练等,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进入恢复期后,李先生开始接受系统的物理治疗和神经调控技术治疗。康复团队使用减重步态训练仪、电动站立床等先进设备,帮助李先生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同时,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技术,激活李先生下肢的神经可塑性,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经过数月的艰苦训练,李先生的双下肢肌力逐渐增强,能够借助支具实现短距离的步行。在大小便管理方面,通过膀胱容量测定和清洁间歇导尿技术,李先生的排尿功能得到了有效管理,肠道功能也逐渐规律起来。此外,康复团队还为李先生适配了合适的辅助器具,并对其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使他能够部分实现生活自理。
如今的李先生,借助轮椅可以自如地在小区里活动,还重返了工作岗位,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设计工作。他感慨地说:“感谢郑琳主任和康复团队的精心治疗和照顾,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四、昆明康瑞医院康复科简介
昆明康瑞医院康复科在郑琳主任的带领下,拥有一支专业的康复团队,科室配备先进的康复设备,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郑琳主任作为主任医师、副教授,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发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在神经系统伤病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偏瘫、脑瘫、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等疾病的康复治疗。科室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致力于帮助患者重建生活,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