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它可能导致患者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给生活带来巨大困扰。但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脊髓损伤患者通过科学的康复治疗,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患者张先生的康复之路
张先生,35岁,在一场车祸中不幸遭受脊髓损伤,导致双下肢完全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在昆明康瑞医院康复科郑琳主任的建议下,患者开始了系统的康复治疗。刚入院时,张先生情绪低落,对康复毫无信心。郑琳主任首先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精细化评估,包括损伤程度、功能障碍情况、心理状态等,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
在急性期(0—8周),康复团队为张先生精心安排了体位管理,每2小时翻身一次,有效预防了压疮的发生;进行了呼吸训练,因患者损伤平面在C4以上,腹式呼吸训练成为日常项目;同时开展被动运动训练,防止关节僵硬;并运用电刺激治疗,维持肌肉质量。郑琳主任还耐心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在家中进行简单的康复护理,确保康复治疗的延续性。
进入恢复期(3—6个月),康复训练强度逐步增加。针对张先生瘫痪的下肢肌肉,康复团队采用电刺激与抗阻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刺激肌肉收缩,增强肌力;平衡训练也循序渐进地开展,从坐位平衡逐步过渡到站立平衡训练,为后续的行走训练打下基础;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更是贯穿始终,从穿衣、进食等简单动作开始,逐渐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郑琳主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康复方案,确保训练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张先生双下肢肌力有所恢复,已能在辅助器具的帮助下进行短距离行走,大小便功能也逐渐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精细化评估
郑琳主任强调,精细化评估是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的关键基础。评估内容涵盖多个方面:
损伤程度评估:依据国际标准,精准确定损伤平面与程度,这是后续康复治疗的起点。
功能障碍评估:全面考察患者运动、感觉、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障碍,明确康复需求。
心理状态评估:深入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及社会支持系统,为心理康复提供依据,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面对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阶段与方法
急性期(0—8周):此阶段着重预防并发症,激活休眠神经。除体位管理、呼吸训练、关节活动及电刺激治疗外,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安抚,缓解其焦虑情绪。
恢复期(3—6个月):目标是较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在肌力训练方面,针对瘫痪肌肉进行电刺激与抗阻训练;平衡训练从坐位平衡逐步过渡到站立和行走;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则帮助患者提高穿衣、进食等自理能力。
后期康复(6个月以上):重点在于巩固康复成果,助力患者重返社会。社区康复帮助患者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职业康复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心理康复则贯穿始终,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面对生活。
家庭支持:康复路上的坚实后盾
家庭是患者康复的重要支柱,家庭支持不可或缺: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充分的鼓励与关爱,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勇敢面对困难。
生活照顾: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减轻患者负担,让其全身心投入康复训练。
康复陪伴: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鼓励患者坚持训练,与患者共同见证康复进步。
脊髓损伤康复之路虽充满挑战,但有科学的康复治疗与坚定的家庭支持,患者定能重拾信心,创造美好未来。昆明康瑞医院康复科郑琳主任及其团队,将始终秉持专业精神,为脊髓损伤患者保驾护航,助力他们开启新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