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王大爷,近半年来手抖得厉害,连拿水杯都成问题,走路也变得迟缓,小碎步越来越明显。家人以为这是“老了正常的衰老现象”,没太在意。直到王大爷一次摔倒后难以起身,去医院检查才确诊为帕金森病,此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像王大爷这样,因对帕金森病存在认识误区而延误治疗的案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昆明康瑞医院陈鸿耀医生指出,及时纠正错误认知,是对抗帕金森病的关键第一步。
误区一: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别轻易“对号入座”
很多人一发现手抖,就担心自己得了帕金森病。陈鸿耀医生解释,虽然帕金森病患者常有手抖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即安静状态下手抖明显,活动时减轻,但手抖并非帕金森病的“专属标志”。生理性手抖如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时出现的手抖,以及特发性震颤、甲亢等疾病引发的手抖,都与帕金森病的手抖有区别。特发性震颤的手抖多在拿东西、做精细动作时出现,且家族遗传史较为常见;甲亢患者除手抖外,还伴有心慌、多汗、消瘦等症状。因此,发现手抖不能盲目自我诊断,需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
误区二:帕金森病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警惕年轻化趋势
不少人认为帕金森病是老年人的“专利”,然而近年来,临床上40岁以下的帕金森病患者逐渐增多。陈鸿耀医生强调,帕金森病并非只青睐老年人,遗传因素、环境毒素暴露、长期精神压力等都可能导致年轻人患病。一些年轻患者因工作压力大,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或家族中有帕金森病遗传基因,都增加了患病风险。年轻人若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缓、嗅觉减退等症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误以为是“亚健康”状态,应尽早排查帕金森病的可能。
误区三:药物治疗就能一劳永逸?科学管理才是关键
部分患者觉得只要按时吃药,帕金森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痊愈。陈鸿耀医生表示,药物治疗确实是帕金森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随着病情进展,药物疗效会逐渐下降,还可能出现“剂末现象”(药效减弱、症状反复)、“异动症”(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等并发症。因此,帕金森病的治疗不能仅依赖药物,还需结合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康复训练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以改善肢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心理干预则能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也至关重要。
误区四:得了帕金森病,生活就没希望了?积极治疗可延缓病情
很多患者确诊帕金森病后,觉得生活失去了希望,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陈鸿耀医生鼓励道,目前帕金森病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合理运用药物、手术、康复等综合治疗手段,能有效延缓病情发展,减轻症状。部分患者在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手术)后,肢体僵硬、震颤等症状明显改善,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昆明康瑞医院:帕金森病治疗的专业后盾
昆明康瑞医院在帕金森病治疗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医院组建了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构成的专业团队,采用多学科联合会诊模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技术上,不仅熟练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等先进手术,精准调控神经功能,还引入国际前沿的神经调控技术和药物治疗方案。同时,医院注重中西医结合,运用针灸、中药调理等传统疗法,改善患者体质,减轻药物副作用。康复治疗中心配备专业康复师,为患者量身定制康复训练计划,从肢体运动到日常生活能力全面提升。此外,医院还提供长期的随访管理服务,实时跟踪患者病情变化,为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之路全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