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在抑郁与躁狂/轻躁狂间交替发作为特征的精神障碍,青少年发病率达17.5%。遗传、环境应激、神经发育异常是主要诱因,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可降低发病风险。
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门诊中,双相情感障碍已成为仅次于焦虑抑郁的常见问题。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邱堂威主任指出,这类疾病并非突然发生,而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几类人群需重点关注:
一、有家族遗传倾向者双相情感障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若父母或一级亲属中有患病者,子女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10-30倍。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门诊数据显示,约40%的患儿存在家族精神疾病史。值得注意的是,遗传并非绝对因素,而是增加了患病易感性,需结合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二、经历重大应激事件者长期压力或突发创伤是重要诱因。如父母离异、校园霸凌、亲人离世等事件,可能触发情绪调节机制失衡。邱堂威主任接诊过一名14岁患者,因父亲突然病逝出现情绪暴躁与低落交替,终确诊为双相障碍。此外,学习压力过大、家庭关系紧张的青少年,也属于高危群体。
三、神经发育异常人群儿童期出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睡眠障碍或情绪调节困难者,需警惕未来发展为双相障碍的可能。研究表明,约30%的ADHD患儿成年后出现双相症状,这与大脑前额叶发育不成熟、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
四、青春期情绪波动剧烈者青春期激素变化可能诱发潜在风险。部分青少年会出现“伪叛逆”表现:时而精力旺盛、滔滔不绝,时而悲观厌世、拒绝社交。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邱堂威主任强调,若此类波动持续超过2周,且严重影响学习生活,需及时就医评估。
常见误区解读误区:双相障碍就是“情绪反复无常”正解:正常情绪波动持续时间短、程度轻,而双相障碍的躁狂/抑郁发作通常持续数周,伴有睡眠障碍、思维紊乱等症状。
误区:只有成年人才会患病正解:儿童青少年期也可能发病,且早期症状易被误认为“叛逆”或“青春期综合征”。
误区:压力大时才需要关注正解: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理评估,而非等到症状明显时才干预。
郑重声明:本文仅作科普,不替代诊疗方案,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