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坐在教室前排,个子比同龄人矮一头,不少家长用“晚长”来安慰自己。然而儿童矮小症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其中生长激素缺乏是常见原因之一。
汪成医生指出,生长激素是人体脑垂体分泌的重要物质,如同孩子身高增长的“总工程师”。一旦分泌不足,直接导致生长缓慢。若能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很多孩子能够追上正常身高。
什么是生长激素缺乏?
生长激素缺乏是指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量低于正常水平,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这类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发育正常,唯独身高增长缓慢。
汪成医生解释,正常情况下,生长激素在深度睡眠、适量运动后分泌达到高峰,促进骨骼生长,直接影响孩子的身高。
生长激素缺乏的五大表现
1.身高增长缓慢,年增长不足5厘米
这是生长激素缺乏直接的表现。正常儿童2岁至青春期前,每年身高增长应不少于5厘米。若您的孩子年增长低于5厘米,或长期坐在班级前排,裤子穿两三年都不显短,家长需要提高警惕。
2.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且差距逐年拉大
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身高通常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第三百分位,或低于两个标准差。通俗来说,就是在100个同龄孩子中,身高排在末3位,且与同龄人的身高差距逐年增大。
3.外貌显得比实际年龄小
这类孩子常常被形容为“娃娃脸”,面容显得比实际年龄小,骨骼发育也比较迟缓。汪成医生在门诊中观察到,许多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2-3岁,给人一种“长不大”的感觉。
4.体格发育正常,但身高落后
与营养不良引起的矮小不同,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体重多数正常,甚至偏重,表现为“匀称性矮小”。这种身高与体重不匹配的情况值得家长关注。
5.骨龄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
通过左手腕部X光片检查,医生可以评估孩子的骨骼成熟度,即骨龄。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通常骨龄落后于实际年龄2岁或更多。汪成医生强调,这是评估孩子生长潜力的重要指标。
生长激素缺乏与“晚长”的区别
许多家长分不清生长激素缺乏与“晚长”(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的区别。汪成医生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
“晚长”的孩子通常有家族史,父母一方可能有类似发育延迟的情况,且孩子的生长速度基本正常,骨龄稍延迟但与身高年龄相符。
而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生长速度明显缓慢(年增长<5厘米),骨龄明显落后(≥2岁),且与同龄人身高差距逐年加大。
家长该如何应对?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上述表现,汪成医生建议:
定期测量身高:每3个月在同一时间、同一测量工具下记录孩子身高,计算年增长率。一旦发现年增长不足5厘米,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寻求专业评估:前往正规医院儿科内分泌科或生长发育科,进行专业评估。医生会根据情况建议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骨龄评估等检查。
把握干预时机:治疗越早效果越好。青春期前是干预的黄金期,一旦青春期结束,骨骺闭合,身高就基本定型了。
汪成医生提醒,除了病理性因素,充足睡眠、均衡营养和适当运动也能促进生长激素自然分泌。晚上10点前入睡、适量跳绳、篮球等纵向运动,都能帮助孩子大限度地发挥生长潜力。
儿童矮小症的原因复杂,生长激素缺乏只是其中一种。无论何种原因,早期识别和干预都对改善身高至关重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