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一天天长高,是每位家长欣慰的事情。但在儿科内分泌门诊,胡雪萍副主任医师却经常面对家长的"身高焦虑记"。
这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近20年的专家提醒,孩子的生长过程有着明确的规律和信号,当出现某些特定情况时,很可能意味着身高已经接近停止生长。
认识儿童身高增长的规律
儿童生长发育是连续且分阶段的过程,其中有两个关键的生长高峰期需要家长密切关注。
生长高峰期是婴儿期(0-3岁)。新生儿在一年身长增长快,可达25-27厘米;第二年增长10-12厘米;2-6岁期间,每年平均增长6-8厘米。
第二个生长高峰期是青春期。女孩通常在8-13岁(以乳房发育为标志),男孩则在9-14岁(以睾丸发育为起点)。
青春期内,女孩年平均身高增加8-9厘米,男孩约9-10厘米。
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对成年身高的贡献显著:女孩总计可长25厘米左右,男孩总计可长30厘米左右。
但女孩月经来潮2年后、男孩变声2-3年后,身高增长基本接近停止,剩余空间极小。
身高停止生长的预警信号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很可能意味着身高增长即将进入尾声:
1.第二性征完全发育
女孩乳房完全发育、月经规律来潮,尤其是月经来潮2年后;男孩变声、长喉结、长胡子,变声2-3年后,这些信号表明骨骼生长区(骨骺)已经接近闭合,身高开始进入停长倒计时。
2.生长速度明显放缓
2岁至青春期前每年长高少于5厘米,青春期后每年长高少于6厘米。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裤子、鞋子尺寸,如果尺码超过2年不需要更换,很可能生长已经停滞。
3.骨龄接近成熟
女孩的骨龄超过14岁,男孩的骨龄超过16岁,此时骨骼生长区已基本闭合,身高增长空间极小。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胡雪萍医生提醒,骨龄是反映骨骼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定期监测骨龄能帮助了解孩子的生长潜力。
避免认知误区,抓住干预时机
关于孩子身高,家长们普遍存在几个认知误区:
误区一:"晚长"观念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是"晚长",后期还能"逆袭"。但医学上的"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总体发生率仅为2.0%-2.5%。
而且这类"晚长"的孩子,身高大多处于父母目标身高范围的下限,很少能超越父母目标身高。
如果孩子目前身高已属于矮小,那么肯定赶不上同龄孩子身高。
误区二:父母高孩子一定高
不少家长觉得自己身材高挑,孩子肯定也矮不了。但遗传学里有个"回归均值"的现象。
研究显示,亚洲人身高受遗传因素影响大概为65%。除了遗传,后天的营养、睡眠、运动及心理状态等,共同构成了影响身高增长的复杂"生态系统"。
误区三:盲目等待
"等等看"的心态往往错过干预时机。年龄越大骨龄也越大,意味着生长时间缩短;骨龄越大对药物的敏感性越差,疗效就越差。
治疗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孩子生长的潜力及空间越大。
科学管理身高,抓住黄金生长期
胡雪萍医生强调,虽然孩子身高60%-70%由遗传因素决定,但后天管理仍有30%的"逆袭"空间。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充分发挥生长潜力:
保证优质睡眠:22:00-02:00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黄金时段",分泌量占全天50%。学龄前儿童每天要保证10-13小时的充足睡眠,中小学生则需保证8-10小时睡眠。
合理运动:优先选择跳绳、摸高跳、吊单杠、打球等纵向运动,助力骨骼拉伸。学龄儿童每天应保证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均衡饮食:保证荤素搭配,重点摄入牛奶、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同时,避免营养过剩,防止性早熟的发生。
定期监测:从孩子出生起,持续观察年生长速度。建议每3-6个月为孩子测量一次身高,监测年生长速度,并绘制生长曲线图。
关注孩子情绪:保持孩子心情愉悦,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情绪环境。
胡雪萍医生提醒,当孩子出现生长异常时,家长务必尽快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就诊,让专业医生明确病因后,制定专属的个性化干预方案。
青春期是身高增长的阶段,孩子停止长高的时间主要由骨龄决定。当前生活环境下,17-18岁仍能长高的孩子已较少。因此,家长务必重视孩子青春期前的身高管理,为孩子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