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药物是否成瘾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临床常用的多动症药物主要分为中枢兴奋剂和非兴奋剂两类,其中中枢兴奋剂在规范使用下成瘾风险极低,非兴奋剂则无成瘾性。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汪华琴主任强调,药物成瘾的担忧多源于对“依赖”概念的误解,科学用药下多动症治疗安全性可控。
一、多动症药物的“成瘾”误解:从“依赖”概念说起“医生,听说吃了多动症的药就停不下来,会像吸毒一样上瘾?”这是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汪华琴主任门诊中常被问到的问题。她解释:“医学上的‘成瘾’(依赖)指对药物产生强烈渴求,停药后出现戒断反应(如烦躁、失眠、全身不适),并伴随强迫性用药行为。而多动症药物的‘依赖’多为‘治疗依赖’——即停药后症状反复,需要继续用药控制,并非成瘾。”
临床常用的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类)和非兴奋剂(如托莫西汀),作用机制与毒品完全不同。中枢兴奋剂通过调节大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症状,其剂量远低于成瘾阈值。汪华琴主任举例:“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多动症孩子需要药物帮助大脑‘正常工作’,这是疾病治疗的需要,而非对药物的‘渴求’。”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曾对100名服用中枢兴奋剂的多动症患儿进行跟踪,发现95%的孩子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药、停药后,未出现戒断反应,仅5%因症状反弹需要继续低剂量维持。这说明,规范用药下成瘾风险几乎可以忽略。
二、药物为何“停不下来”:治疗依赖≠成瘾部分家长发现孩子停药后症状加重,便认为“药物成瘾”,实则是对多动症疾病特点的不了解。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大脑神经发育不完善,药物只能暂时改善症状,无法“根·治”。就像近视眼镜能矫正视力,但不能治·愈近视,停药后症状反复是疾病本身的特点,而非药物依赖。
汪华琴主任进一步说明:“多动症治疗是‘综合管理’,包括药物、行为干预、家庭训练等。若仅靠药物而忽视行为矫正,停药后孩子可能因缺乏应对策略导致症状反弹。”例如,一个8岁多动症男孩,服药后能安静上课,但家长未配合训练他的时间管理能力,停药后写作业又开始拖拉。这种情况并非“成瘾”,而是需要结合行为治疗巩固效果。
此外,突然停药也可能引发症状波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会根据患儿情况制定“阶梯式减药方案”,如从每天服药改为隔两天服药,同时加强行为干预,帮助孩子平稳过渡。汪华琴主任强调:“药物调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切勿自行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三、成瘾风险的“安全防线”:规范用药是关键虽然多动症药物成瘾风险低,但仍需通过规范用药进一步降低风险:
严格评估,按需用药:并非所有多动症孩子都需要药物。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在用药前会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症状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学习、社交)、共病情况(如是否合并抽动症)、家庭环境等,仅对中重度患儿建议药物治疗。
个体化剂量,定期监测:医生会根据孩子的体重、症状反应调整剂量,从小有效剂量开始,避免过量用药。同时定期监测身高、体重、肝肾功能,确保用药安全。
避免“假期停药”误区:部分家长认为“假期不用上学,就停药”,这可能导致症状反复,反而需要更高剂量才能控制。汪华琴主任建议:“是否停药需医生评估,若孩子假期仍存在明显冲动、情绪管理困难,应继续用药。”
四、常见误区解读误区一:“中枢兴奋剂就是‘毒品’,吃了会成瘾”真相:中枢兴奋剂与毒品的化学结构、作用剂量完全不同。临床使用的哌甲酯类药物,剂量仅为成瘾剂量的1/10-1/20,且通过缓释技术缓慢释放,避免成瘾性。
误区二:“孩子服药后变‘木讷’,是药物伤害大脑”真相:部分孩子初期服药后可能出现短暂食欲下降、轻微嗜睡,这是药物的正常反应,通常1-2周后适应。若持续出现“表情呆板”,可能是剂量过高,需及时就医调整,并非“大脑受损”。
误区三:“中药比西药安全,不会成瘾”真相: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中药能有效治疗多动症,部分所谓“纯中药”可能违规添加西药成分,反而增加用药风险。选择治疗方案时应遵循医生建议,而非盲目迷信“无副·作用”。
五、家长这样做:科学应对药物治疗的担忧若家长仍对药物成瘾有顾虑,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学习疾病知识:通过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的科普讲座、家长课堂,了解多动症的病因、治疗原理,减少因未知产生的恐惧;
参与治疗决策:与医生充分沟通,明确用药的必要性、预期效果及可能的反应,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关注行为干预:配合医院进行行为训练(如注意力游戏、情绪管理课程),降低对药物的“单一依赖”。
汪华琴主任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多动症治疗没有‘标准答案’。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始终坚持‘药物+非药物’综合干预,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改善。”
郑重声明:本文仅作科普,不替代诊疗方案,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