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眨眼了,眼睛都要眨坏了!”“跟你说过多少遍,别清嗓子!”面对孩子反复的抽动动作,家长下意识的“禁止式”提醒,看似是在帮孩子纠正,实则会加重孩子的焦虑——他们不是“故意要做”,而是根本控制不住,越被提醒,越容易因紧张导致抽动更频繁。其实,换一种沟通方式,用接纳、共情的话语替代“别眨眼”,才能真正帮孩子缓解压力。以下这些场景化话术,家长可以直接套用。
一、当孩子正在抽动时:不说“禁止”,说“接纳”
孩子频繁眨眼、耸肩或清嗓子时,家长的第壹反应很关键。此时不说“别做”,而是用中性、包容的语言,减少孩子对症状的过度关注,才能避免强化抽动行为。
替代“别眨眼”:可以说“妈妈看到你眼睛有点不舒服,要不要稍微闭一会儿歇一歇?”——不否定动作,而是关心孩子的身体感受,让孩子知道“抽动不可怕,妈妈理解你”;
替代“别清嗓子”:可以说“要不要喝口水润润喉咙?咱们慢慢说,不着急”——将“清嗓子”转化为“可能口渴”的正常需求,避免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动作是错的”;
替代“别耸肩”:可以说“肩膀是不是有点酸呀?咱们一起伸个懒腰,活动一下好不好?”——用“放松身体”的建议,自然转移对抽动动作的注意力,同时帮孩子缓解肌肉紧张。
这类话术的核心是“不指责、不提醒”,让孩子感受到“即使我有抽动,妈妈也不会怪我”,从而减少因害怕被批评而产生的焦虑,间接减轻抽动频率。
二、当孩子主动提及抽动困扰时:不说“没事”,说“共情”
有些孩子会主动跟家长说“同学笑我歪头”“我控制不住甩手,好烦”,此时若家长敷衍“这有什么好在意的”“别想太多”,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不理解我”,反而不愿再敞开心扉。正确的做法是先共情情绪,再传递支持。
如果孩子说“同学笑我眨眼,我不想上学了”:别否定“别这么娇气”,而是说“被同学笑话肯定特别难过,妈妈小时候也遇到过被人笑的事,特别能理解你的感受”——先认可孩子的情绪,再继续说“咱们可以一起跟老师聊一聊,让老师帮忙跟同学们解释,好不好?”;
如果孩子说“我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耸肩呀”:别回避“长大就好了”,而是说“妈妈知道你想控制,但这不是你的错,就像打喷嚏忍不住一样,是身体暂时的小反应,咱们一起慢慢调整”;
如果孩子说“我怕别人觉得我奇怪”:别安慰“没人会在意”,而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特点,妈妈觉得你认真画画的时候特别棒,那些真正喜欢你的人,不会因为这个动作就不喜欢你的”。
共情的关键是“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再一起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困扰被看见,妈妈会和我一起面对”,从而增强安全感,减少对抽动的恐惧。
三、日常互动中:不说“你今天没抽动”,说“聚焦优点”
很多家长习惯关注孩子的抽动动作,比如“今天不错,没怎么眨眼”,但这种表述会让孩子觉得“妈妈只在意我的抽动,不在意我本身”。日常沟通中,应多聚焦孩子的努力和优点,弱化对症状的关注。
当孩子专注完成作业时:不说“你写作业时没耸肩,真乖”,而是说“你今天写作业特别认真,遇到难题也没放弃,妈妈特别为你骄傲”;
当孩子主动帮家人做事时:不说“你刚才没清嗓子,很好”,而是说“你主动帮妈妈拿东西,真是个贴心的孩子,妈妈谢谢你”;
当孩子和朋友友好相处时:不说“你跟小朋友玩的时候没抽动”,而是说“妈妈看到你跟小朋友分享玩具,特别大方,大家肯定都喜欢跟你玩”。
这类话术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关注的是我这个人,不是我的抽动”,从而增强自信心,减少因“担心自己做不好”而产生的心理负担——而轻松的心态,正是缓解抽动的重要前提。
四、关键提醒:这3类话,再着急也别对孩子说
除了知道“该说什么”,家长还要避开3类容易伤害孩子的沟通雷区:
对比式话语:“你看隔壁小明多乖,从不像你这样乱动”——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加重自卑;
否定式话语:“你就是故意的,想让我生气”——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不相信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焦虑式话语:“你总这样,以后可怎么办呀”——会将家长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更害怕自己的症状。
对抽动症孩子来说,家长的语言是“情绪温度计”——温暖、接纳的话语能帮他们降温减压,而否定、指责的话语则会让焦虑升温,加重抽动。其实,比起“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妈妈都爱你”。当孩子在爱与包容中放下心理负担,那些不自主的抽动动作,自然会慢慢减轻。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