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耸肩时,很多家长的第壹反应是反复提醒“别做了”,可这种“好心”往往让孩子更紧张、抽动更频繁。其实,抽动症干预有一条黄金法则——“看见,但不说破”,看似简单,却能有效缓解孩子的症状,守护其心理健康。
一、“看见,但不说破”:读懂法则背后的核心逻辑
“看见”,是指家长要敏锐观察孩子的抽动情况:记录症状出现的场景(如是否在考试前、陌生人多的场合发作)、频率(如一天发作几次)、具体表现(如眨眼、甩头还是清嗓子)。通过观察,家长能及时掌握孩子的状态,为后续是否需要专业干预提供依据,避免因“忽视”延误时机。
“不说破”,则是指家长观察到抽动症状后,不刻意提醒、不指责、不强行制止。不跟孩子说“你又眨眼了”“别清嗓子了,很难听”,也不通过皱眉、叹气等肢体语言传递负面情绪,避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异常”,减少心理压力。
这条法则的核心,是尊重抽动症“受情绪影响”的特点——孩子越紧张、越关注自身症状,抽动越频繁;反之,在放松、被接纳的环境中,症状会自然缓解。“看见”是为了了解孩子,“不说破”是为了不给孩子添负担,二者结合,才能打破“提醒→紧张→抽动加重”的恶性循环。
二、为何“看见,但不说破”是干预黄金法则?3个关键原因
1.避免强化孩子的“症状意识”
孩子对自身行为的认知,很容易受外界反馈影响。如果家长反复“说破”抽动症状,会让孩子不断关注自己的异常动作,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有毛病”,进而产生自我否定。而“不说破”能让孩子忽略自身的抽动行为,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减少对“症状”的过度关注,从心理上降低抽动的“存在感”。
比如7岁的浩浩,之前每次清嗓子,妈妈都会提醒“别清了”,浩浩反而清得更频繁,还总问“妈妈,我是不是有病”。后来妈妈践行“不说破”,即使看到浩浩清嗓子也不提及,浩浩逐渐不再关注自己的动作,清嗓子的频率慢慢降低了。
2.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抽动症孩子本就可能因症状遭遇同学的异样眼光,内心敏感又脆弱。家长的“说破”,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也在意我的毛病”,担心自己让家长失望,心理压力剧增。而“不说破”传递的是“妈妈知道你有这样的情况,但这没什么,我们一起面对”的接纳态度,能让孩子放下心理包袱,情绪更放松,进而缓解抽动。
3.给孩子自我调节的空间
抽动症有一定的自我缓解倾向,尤其是在孩子情绪稳定、状态放松时。家长的“说破”和干预,会打乱孩子自身的调节节奏,让孩子依赖“家长提醒”来控制症状;而“看见但不说破”,能给孩子留出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空间,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慢慢找到与抽动和平共处的方式。
三、“看见,但不说破”的3个实践技巧,家长可直接用
1.观察时“不动声色”,记录避开孩子
“看见”不代表“盯着看”,家长观察孩子抽动时,要保持自然,比如在陪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时,悄悄留意其动作,不刻意把目光停留在孩子的抽动部位。记录症状时,选择孩子不在身边的时间,用手机备忘录或笔记本简单记录,避免让孩子看到记录内容,防止其产生“妈妈总在关注我的毛病”的想法。
2.孩子抽动时,用“转移注意力”代替“提醒”
当发现孩子正在抽动,家长不要说“你又抽动了”,而是用孩子感兴趣的事转移注意力。比如孩子频繁眨眼时,可以说“宝贝,我们去看看阳台上的花有没有开吧”;孩子清嗓子时,提议“我们来玩你喜欢的拼图游戏怎么样”。通过转移注意力,让孩子在不经意间停止抽动,同时避免强化症状意识。
3.用“正向反馈”覆盖“症状关注”
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减少对抽动症状的关注。比如孩子今天抽动次数减少了,不直接说“你今天抽动少了”,而是说“宝贝今天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妈妈看到你笑得特别甜”;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后,及时表扬“你今天写作业又快又好,真厉害”。通过正向反馈,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更在意我的优点,而不是我的毛病”,增强自信心。
四、注意:“不说破”不代表“不管不顾”
“看见,但不说破”不是“放任不管”,如果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家长要及时干预:①抽动症状频繁,影响孩子吃饭、睡觉、上课;②孩子因抽动被同学嘲笑、孤立,出现自卑、厌学情绪;③抽动伴随其他异常,如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易怒。此时,家长要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业干预,同时继续践行“看见但不说破”,为孩子营造轻松的康复环境。
结语
面对抽动症孩子,家长的“看见”是责任,“不说破”是智慧。“看见,但不说破”这条黄金法则,没有复杂的技巧,却能给孩子需要的接纳与支持。当家长放下对“纠正症状”的执念,用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孩子才能在放松的环境中慢慢成长,让抽动不再成为成长的“绊脚石”。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