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目惊心:90%家长的“错误第壹反应”,正在加重孩子病情
“你怎么又眨眼了?跟你说过多少次别做!”“赶紧把脖子摆正,多难看啊!”当孩子第壹次出现频繁眨眼、清嗓子、耸肩等抽动症状时,绝大多数家长的第壹反应都是“纠正”——要么厉声提醒,要么动手制止,甚至指责孩子“故意调皮”“养成了坏习惯”。
但家长们不知道,这种看似“为孩子好”的反应,恰恰是“火上浇油”。抽动症是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孩子的抽动动作完全不受自主控制,家长的反复提醒和指责,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和“紧张焦虑”,反而刺激神经,导致抽动症状更频繁、更严重,形成“提醒→紧张→抽动加重→更频繁提醒”的恶性循环。
临床数据显示,有70%的抽动症孩子,其症状恶化都与家长初期的错误干预有关。比如5岁的童童,首次出现挤眉症状时,妈妈每天反复提醒“别挤眼”,不到一周,童童不仅挤眉更频繁,还新增了甩头的动作,甚至因害怕被指责而不敢和妈妈对视。
二、为什么家长容易“做错”?3个认知误区要警惕
1.误区一:把抽动当成“孩子故意为之”
很多家长缺乏对抽动症的认知,觉得孩子的异常动作是“调皮捣蛋”“故意吸引关注”,因此第壹反应是“纠正错误”。但实际上,抽动症的核心是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不自主运动,孩子就像“无法控制自己打喷嚏”一样,根本做不到“说停就停”。
2.误区二:担心“症状会影响孩子形象”
部分家长发现孩子抽动时,首先想到的是“别人会怎么看”“会不会被嘲笑”,于是急于让孩子“改掉”症状,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这种对“外在评价”的过度在意,会将焦虑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动作很丢人”,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3.误区三:陷入“恐慌式焦虑”,急于求成
还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有异常动作,就立刻上网搜索“抽动症”,被夸张的案例吓住,陷入恐慌,进而采取极端方式干预——比如强迫孩子练习“控制动作”、盲目给孩子吃“偏方”,这些行为只会打乱孩子的神经调节节奏,让病情更复杂。
三、划重点:面对孩子抽动症,正确的“第壹反应”只有3步
1.第壹步:立刻“停止关注”,不提醒、不制止
当发现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家长该做的不是“纠正”,而是“假装没看见”。不刻意盯着孩子的动作,不跟孩子说“别做了”“你又抽动了”,避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很特殊”。
比如孩子清嗓子时,家长可以自然地转移话题:“我们等会儿去公园玩,你想带哪个玩具呀?”通过转移注意力,减少孩子对自身症状的关注,缓解紧张情绪,避免症状因“过度关注”而强化。
2.第二步:默默“观察记录”,为就医做准备
在不干预的同时,家长要悄悄记录孩子的抽动情况: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如早上、放学后)、场景(如紧张时、疲劳时)、频率(如每分钟几次)、具体表现(如眨眼、耸肩、清嗓子)。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避免就医时“说不清情况”。
记录时注意:不要让孩子发现,以免增加其心理压力;用简单的表格或笔记即可,不用过度复杂,重点是“客观记录”而非“主观判断”。
3.第三步:及时“科学就医”,不拖延、不盲目
观察1-2天后,如果孩子的抽动症状没有消失,甚至出现频率增加、新增症状的情况,家长要立刻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儿科或儿童神经科就诊,而非轻信“偏方”或“网上诊断”。
就医时,家长要向医生清晰描述记录的抽动情况,配合医生做相关检查(如脑电图、心理评估等),明确是否为抽动症及严重程度,再根据医生建议制定干预方案。记住:早期科学干预,能大大降低抽动症对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四、延伸提醒:做好“后续配合”,比“第壹反应”更重要
正确的第壹反应只是“开端”,后续家长还需注意:①调整自身心态,避免焦虑,不把压力传递给孩子;②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减少对孩子的过度要求(如成绩、行为规范);③跟学校老师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情况,避免课堂上的不当提醒;④若需药物或心理治疗,严格遵医嘱,不擅自停药或调整方案。
结语:家长的“冷静”,是孩子对抗抽动症的第壹份力量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90%家长的错误反应,源于“认知不足”和“过度焦虑”。而正确的第壹反应——不干预、勤观察、早就医,看似简单,却能帮孩子避开“症状恶化”的陷阱。
记住:抽动症不是“绝症”,更不是孩子的“错”。家长的冷静和科学应对,比任何“纠正”都更有效。用理解和耐心陪伴孩子,才是帮孩子平稳度过抽动期的关键。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