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让无数家长陷入焦虑。不少家长面对孩子频繁的眨眼、清嗓子、摇头等抽动症状,要么过度关注反复提醒,要么试图强行制止,反而导致孩子症状加重。事实上,儿童抽动症干预有一条“黄金法则”——“看见,但不说破”,掌握这一原则,能帮孩子减少心理负担,更顺利地度过干预关键期。
一、读懂“看见,但不说破”:不是忽视,而是科学关注
很多家长对“看见,但不说破”存在误解,认为这是“放任不管”。实则不然,“看见”是前提,“不说破”是智慧,二者结合才是符合抽动症发病机制的科学干预方式。
从医学角度来看,儿童抽动症的发作与“心理压力”“神经兴奋”密切相关。当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若家长立刻指出“你怎么又眨眼了”“别清嗓子了”,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关注和焦虑感——孩子会不自觉地控制症状,而越控制,神经越紧张,反而触发“症状强化循环”,导致抽动频率增加、幅度变大。
所谓“看见”,是家长主动观察孩子的抽动规律:比如症状在什么场景下加重(如紧张、疲劳时)、什么情况下缓解(如放松玩耍时),是否伴随情绪波动;而“不说破”,则是避免用语言、眼神或动作过度提醒,不把“抽动”变成亲子间的“敏感话题”,让孩子在无压力的环境中,减少对症状的自我关注,从而降低神经兴奋度,缓解抽动反应。
二、“看见,但不说破”的3个实操场景,家长可直接套用
掌握“看见,但不说破”的核心后,关键在于落实到日常场景中。不同情境下,家长的应对方式略有不同,但核心原则始终是“减少关注,传递接纳”。
1.家庭场景:自然互动,不“紧盯”症状
当孩子在家出现抽动(如频繁摇头、歪嘴)时,家长容易犯的错是“立刻纠正”或“反复询问”。正确的做法是:像没看到一样正常互动。比如孩子正在搭积木时突然摇头,家长不用停下手说“别摇了”,而是继续聊积木:“你这个城堡的窗户设计得好特别,要不要再加点装饰?”
同时,家长可以“悄悄”为孩子创造放松环境:比如减少家里的噪音干扰、避免在孩子面前频繁讨论“病情”、固定亲子游戏时间(如拼图、绘本阅读)——这些做法能帮孩子缓解焦虑,而家长全程不用提及“抽动”二字。
2.公众场景:不道歉、不解释,保护孩子自尊
带孩子外出时,若有人注意到孩子的抽动症状并投来异样目光,或直接询问“孩子怎么了”,很多家长习惯立刻道歉或详细解释,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特殊的”,加重心理负担。
此时“不说破”的关键是简洁回应,转移注意力。家长可以笑着说“谢谢关心,孩子挺好的”,然后立刻跟孩子聊其他话题:“你看前面那个喷泉,要不要去看看?”既不强化孩子对“症状”的认知,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避免孩子因他人眼光产生自卑。
3.学习场景:和老师默契配合,不“特殊对待”
孩子在学校出现抽动症状时,老师的态度同样重要。家长需要提前和老师沟通“看见,但不说破”的原则,避免老师在课堂上提醒孩子“别做小动作”,或让孩子单独坐在角落“特殊对待”。
建议家长和老师约定:若孩子抽动频繁,老师可以用“非语言信号”关心(如轻轻拍孩子肩膀),或找个自然的理由让孩子起身活动(如“帮老师把作业本送到办公室”),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孩子的紧张,而不是直接点出“抽动”问题。这种默契配合,能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和其他同学一样”,减少学业中的心理压力。
三、避开3个“反常识”误区,别让“关心”变成“伤害”
在践行“看见,但不说破”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因缺乏专业认知,容易陷入误区,反而加重孩子的症状。以下3个常见误区,家长一定要警惕:
误区1:“孩子能控制,不说破他就会一直犯”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努力控制,就能改掉抽动”,所以忍不住反复提醒。但事实上,抽动症的症状发作多是“不自主的”,孩子越刻意控制,越容易引发神经紧张,导致症状“反弹”。临床数据显示,过度提醒的家庭中,孩子抽动症状持续时间比“低关注家庭”长30%以上。
误区2:“不说破就是不管,得让孩子知道自己有问题”
部分家长担心“不说破,孩子就意识不到自己的症状,无法配合治疗”。但儿童抽动症的干预核心是“减少心理压力”,而非“让孩子关注症状”。当家长反复强调“你有抽动症,要注意控制”时,孩子会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害怕社交,反而不利于恢复。正确的做法是:家长悄悄配合医生制定干预方案(如行为训练、情绪疏导),孩子只需在无压力的环境中自然生活即可。
误区3:“症状加重时,必须立刻说破制止”
当孩子抽动症状突然加重(如频繁甩手臂、大声清嗓子)时,家长容易恐慌,忍不住强行制止。但此时孩子的神经往往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强行制止会让孩子更加焦虑。正确的应对是:家长先保持冷静,用“转移法”缓解——比如对孩子说“我们去喝杯水吧”“要不要一起整理玩具”,通过简单的动作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待孩子情绪放松后,抽动症状通常会自然减轻。
四、写在后:“看见,但不说破”的本质,是给孩子“接纳的底气”
儿童抽动症的干预是一个长期过程,而“看见,但不说破”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支持”。当家长不再把“抽动”当成“问题”,孩子才能感受到“即使我有这些小动作,爸爸妈妈依然爱我”,这种安全感会成为孩子对抗症状的重要力量。
当然,“看见,但不说破”并非唯壹干预手段,若孩子抽动症状持续超过1年、影响学习生活,或伴随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暴躁等问题,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或儿童保健科就诊,结合专业治疗方案,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恢复。
记住:对抽动症孩子来说,家长的“不关注”,恰恰是好的“关注”;“不说破”的背后,是深的理解与接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