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抽动症是不少家长面临的难题。当孩子出现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等抽动行为时,很多家长出于“纠正”心态反复提醒,却不知这种做法不仅无效,还可能让孩子病情恶化。本文将从抽动症的特性出发,解析反复提醒的危害,并提供科学应对方案,帮助家长避开护理误区。
一、先明确:抽动症不是“坏习惯”,孩子无法自主控制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特征是不自主、反复出现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比如频繁眨眼、歪头、吸鼻子、说脏话(少数情况)等。很多家长误以为这些行为是孩子“调皮”“故意捣乱”,其实孩子根本无法自主控制——就像打喷嚏无法忍住一样,抽动行为的发生不受意识支配。
正是这种“无法控制”的特性,让反复提醒变得毫无意义。当家长不断说“别眨眼”“不许耸肩”时,孩子会陷入强烈的自我对抗:一方面努力克制抽动,另一方面又控制不住,这种矛盾会导致神经高度紧张,反而让抽动频率增加、幅度变大,形成“提醒→焦虑→抽动加剧”的恶性循环。
二、反复提醒的3大危害,比抽动本身更伤孩子
1.加重病情:从“偶尔抽动”变成“频繁发作”
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抽动症孩子在家长反复提醒后,症状会明显恶化。比如原本只是偶尔眨眼,经过多次提醒后,可能发展为同时眨眼、歪头、清嗓子,甚至出现肢体抽动(如甩手、踢腿)。这是因为孩子的注意力被强制集中在“控制抽动”上,反而激活了相关神经通路,让抽动行为更难缓解。
2.损伤心理:孩子陷入自卑、社交恐惧
抽动症本身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但反复提醒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比如在幼儿园或学校,家长的提醒可能让其他小朋友注意到孩子的“异常”,引发嘲笑或孤立;在家中,频繁的指责式提醒(如“你怎么又眨眼,能不能听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麻烦”,逐渐变得自卑、敏感,甚至拒绝社交,严重时可能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3.破坏亲子关系:从“信任”变成“对抗”
当家长反复提醒却看不到效果时,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进而对孩子发脾气;而孩子则会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只关注我的缺点”,逐渐关闭沟通渠道。长期下来,亲子间的信任会被破坏,孩子遇到问题不再愿意向家长倾诉,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形成“病情恶化→亲子矛盾→心理压力→病情更糟”的死循环。
三、家长正确应对指南:3步缓解抽动症,保护孩子身心
1.第壹步:淡化处理,不关注、不提醒、不指责
面对孩子的抽动行为,“视而不见”是好的初步应对方式。家长要克制住提醒的冲动,像对待正常行为一样与孩子相处——比如孩子眨眼时,不刻意看他,继续正常聊天、玩耍;孩子出现肢体抽动时,不批评、不纠正,避免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很特殊”。
这种淡化处理能让孩子的神经放松,减少自我对抗,多数轻度抽动症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抽动频率会逐渐降低。需要注意的是,“淡化”不是“忽视”,而是不强化负面行为,家长仍需默默观察孩子的抽动规律(如发作时间、诱发因素),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
2.第二步:创造低压力环境,减少诱发因素
抽动症的发作与压力密切相关,家长要从生活中减少可能刺激孩子的因素:
避免过度要求:不强迫孩子“必须坐好”“不能出错”,比如写作业时允许孩子偶尔活动身体,不因为一点小错就批评;
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手机、电视等屏幕刺激可能加重抽动,建议每天使用时间不超过1小时,且避免观看节奏快、画面刺激的内容;
保证充足休息:睡眠不足会导致神经紧张,加重抽动,建议6-12岁孩子每天睡9-11小时,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
3.第三步:及时就医,专业干预比“自行调整”更有效
如果孩子的抽动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或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儿科神经专科就诊:
抽动频率高:每天发作多次,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出现发声抽动:如清嗓子、尖叫、说无意义词语;
伴随心理问题:孩子出现自卑、厌学、拒绝社交等表现。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常见的有效方法包括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帮助孩子用良性行为替代抽动)、药物治疗(针对中重度抽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等。专业干预结合家庭护理,能缓解症状,避免病情恶化。
四、常见误区提醒:这些做法别再犯!
误区1:“等孩子长大就好了,不用管”
虽然部分轻度抽动症孩子会随着年龄增长自行缓解,但约30%的孩子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学习成绩、社交能力,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因此不能盲目“等待自愈”。
误区2:“用偏方、保健品能治好抽动症”
目前没有任何偏方、保健品被证实能治疗抽动症,反而可能延误病情。家长切勿轻信“快速gen治”“无副用”的宣传,一定要通过正规医疗渠道干预。
误区3:“只有吃药才能控制抽动”
轻度抽动症通过行为干预(如淡化处理、环境调整)即可缓解;中重度抽动症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药物不是唯壹选择,且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增减剂量。
总结
家长的态度和做法,直接影响抽动症孩子的病情走向。反复提醒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会加重病情、伤害孩子心理。正确的方式是:淡化抽动行为,创造低压力环境,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记住,抽动症不可怕,科学护理+耐心陪伴,才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阶段,健康成长。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