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主任突然发来“孩子近上课总走神”的消息,很多家长一反应会慌——要么立刻批评孩子,要么急着找“专注力训练班”,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但其实,这些下意识的反应,往往会错过真正的原因,甚至让孩子更抵触上学。先看看你有没有踩中这3个“误区反应”,再学正确的应对步骤。
误区1:一反应“质问孩子”——“你为什么又走神?是不是故意的!”
很多家长看到反馈,会先把孩子叫来“兴师问罪”:“老师说你上课玩橡皮,我跟你说过多少次认真听讲!你怎么就是不听?”看似是“纠正错误”,实则会让孩子不敢说真话:孩子走神可能有很多“隐情”——比如没听懂上节课的内容,这节课跟不上;或者同桌总跟他说话;甚至只是今天早上没吃早饭,肚子饿没力气专注。但被家长一质问,孩子会觉得“爸妈只关心我有没有犯错,不关心我怎么了”,要么沉默不吭声,要么撒谎“我没有”,反而把真实原因藏起来,问题根本没解决。
误区2:一反应“自我焦虑”——“完了,是不是专注力差?要不要报班?”
有的家长看到“走神”就联想到“专注力不足”,立刻开始查“儿童专注力训练课”“专注力玩具”,甚至翻出之前孩子写作业慢的事,越想越慌:“是不是从小没培养好?以后学习肯定跟不上!”这种焦虑不仅会传染给孩子,还容易“过度干预”:其实,偶尔走神是小学生的正常现象——一堂课40分钟,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全程不走神,孩子可能只是某节课没兴趣、或者当天状态不好(比如前一晚没睡好)。如果家长一上来就贴“专注力差”的标签,甚至强迫孩子做训练,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我天生就不行”,慢慢失去自信。
误区3:一反应“找老师要方法”——“老师,您多盯着他,帮他纠正!”
还有家长习惯把问题推给老师,回复班主任时会说:“辛苦您上课多提醒他,我们在家也说,但他不听!”看似是“配合老师”,实则忽略了“家庭-学校”的配合重点:老师能做的是课堂上偶尔提醒,但孩子走神的根源可能在家庭——比如前一晚在家看手机到很晚,早上没精神;或者近家里有矛盾(比如爸妈吵架),孩子心里装着事。如果家长不先从家里找原因,只靠老师“盯着”,孩子只会在老师面前暂时收敛,回到课堂上还是会走神,治标不治本。
正确的“一反应”:先“了解”,再“解决”,分3步走
其实,班主任反馈孩子走神,本质是“和你同步情况”,不是“告状”。正确的做法是先稳住,按这3步处理:
一步:跟老师“温和追问细节”,别只听“结果”
回复班主任时,重点问“具体场景”,比如:“老师,麻烦问下他一般是哪节课走神呀?是数学这类需要动脑的课,还是语文早读?走神时他在做什么呢?是玩文具,还是发呆?”知道这些细节,才能排除“课程难度不匹配”“课堂节奏不适应”等原因——比如如果只在数学课本走神,可能是没听懂;如果每节课都玩文具,可能是手闲不住,原因不同,应对方法完全不一样。
第二步:跟孩子“平等聊天”,别先下判断
等孩子放学回家,别一开口就提“老师说你走神”,可以先从轻松的话题切入:“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好玩的事呀?数学老师是不是又讲了有趣的题?”等孩子放松后,再慢慢问:“对了,老师说你今天上课有点小走神,是不是有什么事没跟上呀?还是觉得那节课有点无聊?”用“是不是”“有没有”代替“为什么”,孩子会更愿意说——比如有的孩子会说“我同桌总跟我借橡皮,一借我就忘了听课”,有的会说“我昨晚梦到奥特曼,上课忍不住想”,找到原因,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第三步:先“观察2-3天”,再决定要不要干预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走神,且跟老师、孩子聊完后,能针对性调整(比如让同桌别上课借东西、晚上提前10分钟睡觉),那就先观察2-3天,看看后续有没有改善。如果调整后还是频繁走神,甚至影响到作业完成(比如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写),再考虑进一步行动——比如和老师商量,让孩子坐在前排减少干扰;或者在家做些简单的专注力小游戏(比如“舒尔特方格”“听指令做动作”),先试试家庭干预,别急着报班或下诊断。
其实,班主任反馈孩子走神,是帮你及时发现孩子的“小困扰”,而不是给孩子贴“坏学生”的标签。家长越冷静,越能帮孩子找到原因,反而能借这件事,让孩子学会“主动调整状态”——这比单纯“纠正走神”,对孩子的成长更有意义。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