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8岁的乐乐突然开始频繁眨眼、咧嘴,妈妈一句“别做鬼脸了!”让他的小脸皱成一团——这不是调皮,而是小儿抽动症在作祟。
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陈婷医生的诊室里,类似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作为专注儿童抽动障碍诊疗十余年的专家,她指出:“小儿抽动症不是孩子的恶作剧,而是一种神经发育的‘小故障’。家长越责备,孩子越紧张,症状反而越严重。”
一、这些“小动作”可能是信号!教你识别抽动症
儿童抽动障碍的表现远不止“眨眼睛”这么简单。陈婷医生总结两类典型表现:
运动型抽动:眨眼、皱眉、耸肩、甩手,甚至跳跃转圈
发声型抽动:清嗓子、哼哼声、重复短语,少数突然尖叫⚠️关键特征:孩子无法自主控制!紧张、疲劳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陈婷医生特别提醒家长:别把抽动当习惯!若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或伴随情绪焦虑、学习困难,需及时关注。
二、比动作更需警惕的是“隐形伤害”
小儿抽动症若不科学干预,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身体损伤:频繁眨眼诱发结膜炎,颈部抽动导致肌肉劳损
心理压力:40%患儿因同学嘲笑变得自卑孤僻
学习滑坡:上课专注力被抽动打断,书写潦草错误增多
诊室故事:陈婷医生曾接诊一个因抽动被叫“怪孩子”的男孩,长期压抑竟出现捶打自伤行为——早识别才能早止损!
三、家长必学!家庭照护黄金法则
陈婷医生强调:“家庭是抽动症干预的阵地”,并给出实用建议:
✅环境调整法闭嘴不提醒:不说“别动了!”(语言强化会加重症状)
减压增睡眠:保证9小时睡眠,减少作业班等高压安排
屏幕限时:每天电子产品≤30分钟(蓝光刺激神经)
✅行为引导法用减压球替代抽动:预感发作时握紧小球转移冲动
感统小游戏:每天10分钟袋鼠跳或大龙球按压(调节神经兴奋性)
全家“戒指责”:用拥抱代替皱眉,说“我们一起放松”
✅饮食优化清单忌口:巧克力、可乐(咖啡因刺激)、辣条(添加剂)
优选:深海鱼、南瓜小米粥(富含镁和维生素B6)
四、何时该找专业医生?认准3个信号
陈婷医生建议,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到儿童神经发育门诊评估:
抽动导致无法正常吃饭、走路
伴随秽语或自伤行为(如咬手、撞头)
症状持续加重超2周
专业干预并非只有吃药!轻中度患儿可通过经颅磁刺激(无创)、行为训练改善,重庆部分医院已开展多学科协作模式(康复科+心理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