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的资深医生,我每天都会接诊到焦虑的家长,他们常常为孩子的一些异常行为困扰:"汪医生,我家孩子老是眨眼甩头,是不是调皮捣蛋?"或"孩子坐不住、注意力差,是不是得了多动症?"这些问题高频出现,却容易混淆两种常见发育障碍:抽动症和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抽动症表现为不自主的抽动行为,多动症则聚焦于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两者虽有时并存,但病因、症状和管理截然不同。据世卫组织数据,儿童多动症全球患病率约5-7%,抽动症约为1-2%,却经常被误诊或忽视,导致治疗延误。今天,我就从专业视角,结合真实病例,帮家长们厘清区别,助孩子健康成长。
一、什么是抽动症和多动症?核心差异一目了然抽动症和多动症都属于神经发育障碍,但发病机制和表现形式大相径庭。在我的门诊中,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不听话",其实这些行为源于生理差异。
抽动症的本质与典型症状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或慢性抽动障碍)由大脑基底神经节功能异常引发,特征是反复、不自主的运动或发声抽动。简单说,孩子并非故意为之,而是像"电路短路"无法自控。运动抽动多见于面部(如眨眼、努嘴、耸肩),发声抽动则表现为清嗓、哼叫或说脏话(后者较少见)。这些抽动在压力大时加重,放松后可缓解。重庆儿科汪华琴医生提醒,抽动症多在5-10岁起病,男孩比例略高;它虽可能影响社交,但多数孩子智力正常,甚至在某些领域表现突出。
多动症的核心表现与影响多动症(ADHD)根源在前额叶皮层发育滞后,导致注意力、冲动控制和活动调节失调。症状分三方面:注意力不集中(如学习时易分心、忘事)、多动(如坐立不安、跑来跑去)、冲动(如插嘴打断别人)。它不只影响学业,还波及家庭关系和社会适应。数据显示,约60%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可持续至成年。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我们强调多动症并非"懒惰",而是大脑执行功能不足的表现。
关键区别在于:抽动症是"身体失控"——抽动不受意志支配;多动症是"行为失控"——注意力和活动管理困难。举个例子,一个抽动症孩子可能在课堂上不自主地甩头,但能专注听讲;一个多动症孩子虽无抽动,却东张西望、无法静坐。两者病因也不同:抽动症与遗传和神经递质失调更相关;多动症则涉及多基因和环境因素(如早产或铅暴露)。
二、专业诊断:如何科学辨识而不误判区分两种疾病不能仅凭观察,需结合专业评估。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我们的诊断流程包括详细病史采集、行为观察和量表评估(如耶鲁抽动量表和ADHD评定量表)。家长可先自查:抽动症抽动短暂(通常持续不到1秒)、无目的性,且可暂时抑制;多动症行为则贯穿日常(如作业拖延或冲动顶嘴)。标准(如DSM-5)要求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并排除其他疾病(如癫痫或焦虑症)。
数据显示,约50-70%抽动症儿童伴有多动症症状,但两者独立存在时管理策略不同。抽动症以行为干预为主,如习惯反转训练;多动症需综合方案,包括专注力训练。在重庆儿科汪华琴医生的实践中,我见过一位8岁男孩因频繁眨眼被误诊为多动症,实则抽动症合并轻微焦虑,经针对性干预后好转。家长若发现异常,建议尽早就诊专业机构,避免盲目判断。
三、常见误区解读:揭开迷惑,避免走弯路许多家长因误解延误干预,这里澄清三个高频误区:
“孩子抽动就是故意调皮,长大就好了”:错!抽动症若不处理,可能加重或引发心理问题(如自卑)。它不是习惯,而是生理障碍。及早识别能改善预后。
“多动症孩子成绩差,肯定智力低下”:错!多动症儿童智力常正常,甚至超常(如爱因斯坦曾被推测有类似症状),学业问题源于注意力分散而非能力不足。
“抽动和多动是一回事,不用区分”:错!混淆两者会导致无效干预。比如,用多动症的行为疗法处理抽动症,可能无效或加重症状。
四、实用建议:家长如何行动当孩子出现可疑行为时,别慌张。首先记录症状频率和触发因素(如拍视频);其次咨询专业医生,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提供免费初筛服务。家长可通过游戏(如“木头人”)训练孩子自控力,但核心是营造支持环境:减少批评、加强沟通。研究表明,家庭支持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总之,抽动症和多动症虽有交叉,但本质不同。作为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行为发育科主任,我呼吁家长以科学态度面对——早识别、专业评估是关键。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正确呵护才能茁壮成长。
郑重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