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原本偶尔的眨眼、清嗓子,突然变成频繁甩头、发出怪声,甚至在课堂上无法自控——当抽动症症状加重时,家长的焦虑往往比孩子的症状更棘手。其实,抽动症的波动是疾病特点,掌握科学应对方法能快速稳定病情。本文结合儿科神经科医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3步应对法,家长可直接照做。
一步:先判断“真加重”还是“假波动”,避免过度干预
抽动症的“加重”需结合3个标准判断,而非单纯看症状频率:
持续时间:症状加重状态持续超过24小时,且每天发作次数比平时增加50%以上;
影响程度:孩子因抽动无法握笔写字、进食,或被同学嘲笑后拒绝上学;
新增症状:从单一的眨眼、耸肩,新增踢腿、模仿他人语言、说脏话等复杂表现。
若只是偶尔一天症状变频繁,可能是当天睡眠不足、吃了含咖啡因的零食(如巧克力、能量饮料)导致的短暂波动,去除诱因后通常会自行缓解,无需过度紧张。
第二步:家庭急救3招,快速帮孩子“降频”
当确认症状真的加重时,医生强调前24小时的家庭干预是关键,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立刻启动“低刺激模式”
抽动症与神经兴奋性密切相关,减少刺激能快速降温:
环境调整:关闭电视、手机,拉上窗帘营造昏暗环境,播放轻柔的白噪音(如风扇声);
身体放松:帮孩子脱掉紧身衣物,用温毛巾擦拭额头,轻轻按揉肩部肌肉;
暂停压力源:若因作业、批评引发,立即说“先不做了,我们玩10分钟积木”,转移至无压力场景。
2.用“忽视法”代替“制止”,打破恶性循环
家长易犯的错误是反复说“别抽了”,这会让孩子更紧张。正确做法是:
假装没看见:继续做自己的事(如洗菜、看书),避免眼神紧盯孩子的抽动部位;
用“中性语言”转移注意力:说“我们去买你喜欢的酸奶吧”“你上次画的画能给我讲讲吗”,用轻松话题打断抽动惯性;
肢体安抚:轻轻牵住孩子的手,或递一杯温水,用无声的陪伴传递安全感。
3.记录“加重日记”,为就医备依据
按时间顺序记录以下信息,方便医生精准判断:
发作时间:如“早上7点吃了奶油蛋糕后,清嗓子频率从5分钟1次变成1分钟3次”;
伴随状态:是否有鼻塞、发烧(感冒可能诱发)、情绪暴躁,或当天睡眠仅6小时;
缓解因素:记录“听音乐时抽动减少”“抱玩偶时症状减轻”等细节。
第三步:分情况就医,明确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若家庭干预后症状仍持续加重,按以下标准决定就医时机:
轻度加重(仅频率增加,不影响生活)
可在3天内挂儿童神经科门诊,医生可能会:
调整行为治疗方案:如增加“习惯逆转训练”频率(每天练习用“抿嘴”替代“咧嘴”抽动);
排查诱因:通过过敏原检测、睡眠监测,确认是否因过敏、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神经兴奋。
中重度加重(影响学习或出现危险行为)
需24小时内就医,尤其是出现这些情况:
抽动时伴随头痛、腹痛,或孩子自己用力掰手指、撞头等自残行为;
原本控制良好的症状,突然在停药/减药后爆发(切勿自行调整药量);
合并注意力缺陷、暴躁攻击行为,影响家庭和校园关系。
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调整用药(如短期使用硫必利快速控制症状),或联合心理治疗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抽动症加重并非“病情恶化”的信号,而是身体在提醒“需要调整状态”。家长只要做好“判断-干预-就医”这三步,就能帮孩子平稳度过波动期。记住:你的冷静和科学应对,比任何药物都更能给孩子安全感。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