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本就是情绪波动的“多事之秋”,若叠加抽动症突然加重,孩子的烦躁、自卑与家长的焦虑很容易碰撞出矛盾。此时,一句不合适的话可能让孩子紧闭心门,而恰当的沟通却能成为缓解症状的“隐形良药”。掌握这3个沟通技巧,帮孩子平稳度过波动期。
1.用“观察”代替“评判”,避免触发对抗
孩子频繁甩头、清嗓子时,别说“你能不能控制一下”“又抽了,跟你说过多少次”。这类话会让青春期孩子觉得被指责、被监视,反而加重抵触心理。
换成描述事实的表达:“妈妈注意到你今天清嗓子的次数比昨天多,是不是喉咙不舒服?”“刚才你写字时手有点抖,需要先休息5分钟吗?”不带评判的观察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心我,而不是挑我错”,更愿意敞开心扉。
2.站在“同伴视角”说话,减少距离感
青春期孩子渴望被当作“成年人”对待,居高临下的劝说往往无效。试着用“我理解你的感受”“咱们一起想想办法”代替“你应该怎样”。
比如孩子因同学议论而不愿上学时,不说“别在意别人怎么看”,而是说“被同学盯着看肯定特别难受,换作是我也会不舒服。咱们可以一起想想,要不要先和老师沟通下?”这种共情式表达能让孩子觉得“你和我是一伙的”,减少对抗情绪。
3.用“行动支持”代替“语言说教”,传递无声力量
有时千言万语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当孩子抽动发作时,默默递上一杯温水,或者陪他到阳台站一会儿,比反复说“放松点”更有效。
若孩子因症状加重而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别强迫他“要勇敢”,而是说“这次不想去没关系,咱们先在家玩会儿桌游,等你感觉好点了,再决定要不要去”。用包容的态度让孩子知道“症状不可怕,你不用硬扛”,这种安全感能减轻心理压力,间接缓解抽动。
特别提醒:如果孩子出现“我讨厌自己”“活着没意思”等消极言论,或因抽动而长期失眠、成绩骤降,单纯沟通难以解决问题,需及时联系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科医生,结合专业干预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青春期抽动症的波动是暂时的,家长的耐心与智慧,会成为孩子对抗疾病的底气。用对沟通方式,既能减少冲突,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无论症状如何,你始终是他坚实的后盾。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