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诊中,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医生,我家孩子总频繁清嗓、眨眼,是不是得了抽动症啊?”其实,频繁清嗓、眨眼不一定就是抽动症,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作为儿科医生,今天就来教大家如何正确识别。
一、先看症状:抽动症的清嗓、眨眼有这些特点
抽动症引起的清嗓、眨眼,属于不自主的抽动行为,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不受控制:孩子无法凭自己的意志长时间停止这些动作,越刻意控制,过后反而会更频繁地出现。比如让孩子别眨眼,他可能能坚持几秒,但很快就会更用力地眨。
反复出现:这些动作会反复、快速地发生,每天可能出现多次,而且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伴随其他抽动:单纯的清嗓或眨眼可能不是抽动症,但如果同时伴有挤眉、皱鼻、耸肩、点头、吸鼻等其他部位的抽动,就要高度怀疑了。
受情绪影响:在孩子紧张、焦虑、疲劳、兴奋时,清嗓、眨眼的频率会明显增加;而在孩子放松、专注于玩游戏、看动画片等事情时,症状会减轻,入睡后则会消失。
二、学会区分:这些情况可能不是抽动症
有些时候,孩子频繁清嗓、眨眼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家长要注意区分:
生理疾病:清嗓可能是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等引起的咽喉不适导致;眨眼可能是结膜炎、角膜炎、倒睫等眼部疾病造成的。这类情况往往会伴有其他症状,比如咽喉疼痛、眼睛发红、分泌物增多等,治疗相应疾病后,症状会明显缓解。
坏习惯:如果孩子是模仿他人后养成的清嗓、眨眼习惯,在家长提醒或转移注意力后,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而且不会伴有其他抽动动作,这种情况通常不是抽动症。
心理因素:在陌生环境、面对压力时,有些孩子可能会通过清嗓、眨眼来缓解紧张情绪,这种情况在压力解除后会自行消失,也不属于抽动症。
三、怀疑是抽动症?家长可以这样做
如果发现孩子的清嗓、眨眼符合抽动症的特点,家长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处理:
避免指责批评:不要因为孩子的这些动作而打骂、指责他,否则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症状加重。要多给予孩子理解和关爱,让他知道这不是他的错。
记录症状表现:家长可以详细记录孩子清嗓、眨眼的频率、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其他抽动、在什么情况下加重或减轻等信息,就医时给医生提供准确的参考。
及时就医检查: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观察症状、必要的检查(如脑电图、血液检查等)来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配合专业治疗:如果确诊为抽动症,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孩子,主要通过心理行为干预,比如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转移注意力等;症状较重的孩子,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
总之,当孩子出现频繁清嗓、眨眼时,家长要仔细观察症状特点,学会区分不同情况。如果怀疑是抽动症,及时带孩子就医,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如果还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