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家长看到孩子频繁眨眼、耸肩,会觉得这是孩子调皮捣蛋、故意做怪动作,要么厉声制止,要么当作玩笑忽略。但你知道吗?这些看似“调皮”的行为,很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需要家长高度警惕。
一、别把抽动症当“调皮”,两者区别要分清
抽动症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和孩子故意为之的“调皮”有着本质区别。
自主性不同:孩子调皮时的眨眼、耸肩是有意识的,家长批评后能很快停下来;而抽动症导致的动作是不自主的,孩子自己无法控制,就算努力克制,过后反而会更频繁地出现。
发作场景有差异:调皮的动作多在特定场景出现,比如想引起家长注意时;抽动症的症状则不受场景限制,在孩子紧张、疲劳、兴奋时会加重,放松或专注做事时减轻,入睡后消失。
伴随症状不同:调皮的孩子通常不会同时出现多种异常动作;而抽动症孩子可能在眨眼、耸肩的同时,还伴有清嗓、点头、甩臂等其他动作。
二、抽动症的常见症状,家长要留意
抽动症的症状多样,除了频繁眨眼、耸肩,还有很多其他表现,主要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类。
运动性抽动:常见的有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摇头、扭颈、挺胸、扭腰、踢腿、甩手等。这些动作会反复出现,且速度较快。
发声性抽动:比如清嗓、咳嗽、吸鼻、哼声、犬吠声等,部分孩子还可能出现重复言语、模仿他人说话等情况。
这些症状可能会时轻时重,有些孩子的症状会在一段时间后自行缓解,但也有部分孩子的症状会持续存在甚至加重。
三、抽动症的诱因,这些因素要警惕
抽动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孩子患抽动症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环境因素:家庭氛围紧张、父母教育方式过于严厉、孩子受到惊吓、学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诱发抽动症。
生理因素:孩子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也可能与抽动症的发生有关。
其他因素:感染、过敏、微量元素缺乏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抽动症。
四、忽视抽动症,可能带来这些危害
很多家长觉得抽动症只是小问题,会随着孩子长大而自愈,这种想法可能会延误治疗,给孩子带来诸多危害。
影响学习:孩子频繁抽动会分散注意力,无法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损害心理健康:孩子的异常动作可能会被同学嘲笑、模仿,让孩子感到自卑、孤独、焦虑,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影响日常生活:严重的抽动症状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日常活动,比如吃饭、穿衣、走路等,降低孩子的生活质量。
五、发现孩子有异常,这样做才正确
当发现孩子频繁出现眨眼、耸肩等异常动作时,家长不要指责、批评孩子,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应该采取以下正确措施。
及时就医: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神经科或精神心理科进行检查,明确诊断。
配合治疗:如果确诊为抽动症,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症状较轻时,可以通过心理行为治疗,如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多鼓励支持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症状较重时,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做好护理: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帮助孩子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当孩子频繁出现眨眼、耸肩等动作时,家长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是孩子调皮,要警惕抽动症的可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