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多动症,医学上通常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环境、神经发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遗传因素:发病的主要基础
遗传是ADHD重要的危险因素,家族遗传倾向明显:
家族史关联: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ADHD患者,儿童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显示,ADHD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病概率是普通人群的3-5倍。
基因变异:目前发现多个可能与ADHD相关的基因,如多巴胺受体基因(DRD4、DRD5)、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SLC6A4)等。这些基因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和功能,而神经递质对注意力、冲动控制等行为至关重要。
二、神经发育与脑结构异常
ADHD患者的大脑发育和结构可能存在细微异常,主要涉及与注意力、冲动控制相关的脑区:
脑区功能异常: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注意力调控)、基底核(参与运动控制和冲动调节)、小脑(协调运动和认知)等区域的功能发育滞后或连接异常,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
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大脑中的水平或传递功能异常。例如,多巴胺不足可能影响大脑对信息的筛选和注意力维持,导致冲动和多动。
三、环境因素:孕期和后天的影响
环境因素可能在遗传基础上诱发或加重ADHD,尤其在孕期和儿童早期:
孕期风险:
母亲孕期吸烟、饮酒、接触有害物质(如铅、化学物质);
孕期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
后天环境:
早期不良家庭环境(如父母冲突、忽视、过度严厉)、教养方式不当(如缺乏规律、过度放任);
儿童期接触铅、汞等重金属(如含铅油漆、污染水源);
饮食因素(如过多摄入人工添加剂、高糖饮食)可能与部分儿童症状相关,但目前证据尚不明确。
四、其他因素
共病影响:ADHD常与其他神经发育障碍(如学习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或精神问题(如焦虑、抑郁)共病,这些问题可能相互作用,加重症状。
性别差异:男孩患病比例显著高于女孩(约3:1),可能与男女脑发育差异或激素水平有关。
ADHD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个体的患病倾向,而孕期和后天环境因素可能触发或加重症状。目前尚无单一明确的病因,临床诊断和治疗需结合症状表现、发育史、家庭环境等综合判断。早期干预(如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