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作为两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名字听起来有些相似,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很多人对它们的认知较为模糊,这不仅影响了患者对自身状况的判断,也可能导致延误治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两种疾病,明晰它们之间的差异。
双相情感障碍究竟是什么?
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它的显著特征是患者的情绪会在躁狂(或轻躁狂)与抑郁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反复切换。
躁狂发作时的表现
情绪高涨:患者常常处于一种极度兴奋、愉悦的状态,仿佛拥有使不完的精力。自我感觉极其良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未来充满了不切实际的乐观幻想。然而,这种高涨的情绪也很容易变得易激惹,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他们强烈的愤怒情绪,大发脾气。
思维奔逸:思维的速度明显加快,各种想法如潮水般涌来,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常常出现言语增多、滔滔不绝的情况,而且话题转换频繁,旁人很难跟上他们的思路。
行为活动增多:睡眠需求大幅减少,但却不会感到疲倦。热衷于参与各种活动,比如疯狂购物、制定不切实际的宏大计划,甚至盲目投资,完全不顾及后果。
抑郁发作时的表现
情绪低落:与躁狂时的高涨情绪截然相反,患者陷入深深的悲伤、绝望之中,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曾经喜爱的活动也变得索然无味。他们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充满了无助和绝望感,甚至频繁产生自杀的念头。
思维迟缓:思考问题变得异常困难,反应速度明显变慢,大脑仿佛变得迟钝,记忆力也有所下降,难以集中精力处理日常事务。
行为活动减少:身体变得乏力,不愿活动,常常整天躺在床上,不愿与人交流,喜欢独自待在安静的地方,回避社交场合。
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
情绪持续低落:患者的情绪长期处于消极状态,整天闷闷不乐,常常感到悲伤、沮丧、绝望,这种情绪低落的状态几乎每天都会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兴趣丧失:对曾经感兴趣的事物,如爱好、社交活动等,都失去了热情和动力,不再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认知功能障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症状,导致学习和工作效率大幅下降,难以做出决策,对自己的评价也变得极低,充满了自责和自罪感。
躯体症状:抑郁症还常常伴随着一系列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食欲改变(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体重变化、疲劳乏力、头痛、背痛等,这些躯体症状往往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痛苦。
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的区别
症状差异
情绪波动模式: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在躁狂和抑郁两种状态之间来回切换,两种状态之间可能有相对正常的间歇期。而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躁狂发作阶段,但可能会有一些不典型症状,如食欲增加、睡眠增多等。
症状表现侧重:双相情感障碍在躁狂期以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为主要表现,而抑郁症则始终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抑郁症状为主。
发病机制不同
神经递质:双相情感障碍可能涉及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的紊乱,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神经递质在躁狂和抑郁发作时的失衡状态不同。抑郁症主要与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有关,血清素水平的降低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遗传因素: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相对较高,研究表明,家族中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人,其发病风险明显增加。抑郁症虽然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遗传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作用更为显著。
治疗方式差异
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根据患者处于躁狂期、抑郁期还是维持期来选择不同的药物。在躁狂发作时,通常会使用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盐等,来控制躁狂症状;在抑郁发作时,使用抗抑郁药物需要谨慎,因为不当使用可能会诱发躁狂发作。而抑郁症的治疗主要以抗抑郁药物为主,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同时可根据病情配合使用心理治疗。
治疗周期:双相情感障碍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和反复性,治疗周期通常较长,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来维持病情稳定,预防复发。抑郁症的治疗周期也因人而异,但相对来说,在症状缓解后,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的区别,对于患者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了上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以便准确判断病情,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早期干预和科学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