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儿童康复医院,重庆儿科医院)

重庆发育迟缓医院

重庆自闭症医院

医保定点

深度剖析:孩子爱动是 “多动症” 吗?对比 “抽动症” 差异全解析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常常对孩子爱动的行为感到困惑,不少人会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但其实还有一种情况也可能导致孩子行为异常,那就是“抽动症”。这两种病症容易混淆,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析它们之间的差异。

一、症状差异

(一)多动症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很难保持专注。比如在课堂上,他们可能一会儿看窗外,一会儿摆弄文具,很难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做作业时也容易分心,经常被周围的小动静吸引,导致作业完成时间长,错误率高。

多动行为:他们似乎永远精力充沛,手脚总是闲不下来。在座位上坐不住,扭来扭去,甚至会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动。在家里也是如此,不停地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很难安静地待一会儿。

冲动任性:这类孩子往往不考虑后果就行动。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会抢着发言,打断别人的讲话;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随意改变游戏进程,还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

(二)抽动症症状

运动性抽动:这是抽动常见的表现,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身体其他部位。比如频繁眨眼、皱眉、耸鼻、努嘴、摇头、耸肩、甩手、踢腿等。这些动作快速、短暂、不自主,孩子无法控制自己。例如,有的孩子会频繁地眨眼睛,一天可能眨上百次,即使提醒也难以克制。

发声性抽动:孩子可能会发出一些不自主的声音,如清嗓子、咳嗽、吸鼻、哼哼声、犬吠声等。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秽语,即不由自主地说出脏话或不适当的词语。这些发声不受孩子主观意愿控制,在公共场合容易让孩子和家长感到尴尬。

二、成因差异

(一)多动症成因

遗传因素: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约75%的患者直系亲属中有患多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的人。遗传基因通过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调节,导致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

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是多动症的重要成因之一。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调节大脑的注意力、行为控制和情绪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水平异常时,就可能引发多动症。

环境因素:母亲孕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感染等,可能影响胎儿大脑发育,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孩子出生时的早产、低体重,以及成长过程中接触有害物质(如铅、汞等),也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

(二)抽动症成因

遗传因素:抽动症同样具有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的孩子,发病风险相对较高。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神经生理过程,使孩子的神经系统更容易出现异常兴奋,从而导致抽动症状。

神经生理因素:大脑的基底神经节、额叶、边缘系统等区域在运动控制、情绪调节和认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这些脑区的神经环路功能异常时,就可能引发抽动症。

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症状。例如,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或者家庭氛围紧张等,都可能导致抽动症的发生或加重。

环境因素: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头部外伤、中毒等环境因素,也可能与抽动症的发病有关。某些药物的副用也可能引发抽动症状。

三、诊断差异

(一)多动症诊断

行为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包括注意力集中程度、多动情况、冲动行为等。通常会使用标准化的评估量表,如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Swanson,Nolan,andPelham-IV量表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量化评估。

医学检查:为了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医生会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心理测试、智力测试等。有时还会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以了解大脑结构和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二)抽动症诊断

症状判断:医生主要依据孩子的抽动症状进行诊断,包括抽动的类型、频率、严重程度、起始时间等。会详细询问家长孩子抽动的具体表现,以及抽动是否受情绪、环境等因素影响。

鉴别诊断:由于抽动症的症状与其他一些疾病(如癫痫、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等)有相似之处,所以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医生可能会进行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血液检查(如铜蓝蛋白、抗O等)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四、治疗差异

(一)多动症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托莫西汀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症状严重程度等调整药物剂量。

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行为疗法通过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奖励机制,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习惯;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认识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家庭治疗则注重改善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

行为干预: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一些行为干预措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安排适当的体育活动,释放孩子过剩的精力;提供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减少外界干扰。

(二)抽动症治疗

心理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抽动症患者,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习惯逆转训练等。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放松训练教孩子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以减轻抽动症状;习惯逆转训练帮助孩子识别和改变抽动的习惯,用其他行为替代抽动行为。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抽动症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氟哌啶醇、硫必利、可乐定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抽动症状。药物治疗同样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生活调整:家长要注意孩子的生活调整,避免孩子过度疲劳、紧张和兴奋。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孩子爱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也可能是“抽动症”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家长们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这两种病症的差异。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