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呼吸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成都中医哮喘医院李勇主任从西医视角分析,低温主要通过「黏膜防御减弱」和「免疫应答失衡」双重机制,诱发多种呼吸道疾病。以下是需重点关注的疾病类型及科学预防策略。
一、低温对呼吸道的两大核心威胁
(一)黏膜屏障功能弱化
冷空气会导致鼻腔及气道黏膜血管收缩,黏液分泌减少、纤毛摆动减缓,使病毒(如流感病毒)和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更易侵入。研究显示,鼻腔温度每降5℃,黏膜抗病毒物质分泌减少50%,首道防线防御能力显著下降。
(二)免疫细胞活性抑制
寒冷刺激促使机体释放应激激素,抑制Th1 型免疫反应,导致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减弱、T细胞活性下降,尤其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免疫清除效率降低30%以上,病原体更易在体内繁殖。
二、低温易诱发的五大呼吸系统疾病
(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低温环境延长病毒存活时间(如流感病毒在4℃存活时间是25℃的3倍),同时干燥空气破坏鼻黏膜屏障,使病毒更易附着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感冒或流感,表现为鼻塞、咽痛、发热等症状。
(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冷空气直接触发气道高反应性,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一方面低温降低β2受体兴奋性,削弱支气管扩张功能;另一方面激活TRPA1神经受体,诱发黏膜水肿和黏液高分泌,约60%哮喘患者在降温后48小时内症状加重。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
COPD患者气道本就存在慢性炎症,低温会进一步升高IL-8等促炎因子浓度,加剧黏膜充血水肿;同时,低温环境增加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感染风险,70%的急性加重由感染诱发,表现为咳嗽加剧、痰多且黏稠、呼吸困难。
(四)急性支气管炎
低温导致支气管黏膜纤毛倒伏、黏液分泌增多形成黏液栓,阻塞小气道并引发感染。病毒感染占80%,表现为刺激性干咳、胸骨后不适,婴幼儿和老年人易因气道狭窄出现喘息。
(五)肺炎(细菌性/病毒性)
低温抑制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肺泡稳定性下降。高危人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易因误吸口咽部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或感染病毒(如流感病毒),引发肺组织炎症,出现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
三、西医视角下的科学预防措施
(一)强化黏膜保护
外出佩戴N95口罩,减少冷空气直接刺激;每日用生理盐水洗鼻,保持鼻腔湿润;室内湿度控制在50%-60%,避免干燥损伤黏膜。
哮喘患者可提前10分钟吸入沙丁胺醇等支气管扩张剂,预防冷空气诱发的气道痉挛。
(二)提升免疫防御
每年秋季及时接种流感疫苗,65岁以上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建议同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免疫低下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匹多莫德等免疫调节剂,增强抗病毒细菌能力。
(三)基础疾病规范管理
哮喘/COPD患者严格按GINA/GOLD指南用药,坚持吸入糖皮质激素控制气道炎症,切勿因症状缓解擅自停药。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空腹血糖<7mmol/L),高血糖会进一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四)环境与行为干预
避免在早晚低温时段外出,注意头颈部保暖(颈动脉窦受凉易诱发支气管痉挛)。
每日通风3次(每次20分钟),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PM2.5浓度,远离二手烟,减少气道额外损伤。
低温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本质是「防御减弱-感染入侵-炎症加重」的连锁反应。李勇主任提醒,高危人群需建立「气温监测-症状预警-及时干预」的健康管理模式,通过保护黏膜、提升免疫、控制基础病、改善环境等多维度措施,降低疾病发作风险。出现持续咳嗽、喘息、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