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喘本质:气道慢性炎症是核心
李勇主任强调,频繁气喘并非单纯支气管痉挛,核心是气道慢性炎症。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气道,引发黏膜肿胀、黏液分泌增多,导致气道高反应性。若炎症长期失控,会造成气道重塑,形成不可逆呼吸损伤,这也是部分患者气喘反复的关键。
二、三大发病机制:系统失衡诱发气喘
(一)气道损伤与防御失效
哮喘发作时,气道平滑肌痉挛叠加炎性分泌物堵塞,导致通气受阻。长期炎症还会破坏气道纤毛,使其失去清除异物能力,形成“炎症-损伤-感染”恶性循环,尤其在污染或感冒时症状加剧。
(二)神经调节紊乱:夜间气喘主因
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是重要诱因,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强,促使支气管收缩、腺体分泌增加,70%哮喘急性发作发生在夜间或凌晨,轻微刺激就可能触发喘息。
(三)免疫失衡:过敏与感染双重影响
遗传与环境作用下,哮喘患者易出现Th2 型免疫偏移,IgE抗体水平升高。接触过敏原或感染呼吸道病毒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释放炎症介质,不仅引发急性发作,还让气道长期“致敏”。
三、内外诱因:这些因素加重气喘
遗传使患者亲属患病率达普通人3-5倍,早期环境干预可降低风险;室内尘螨、室外花粉、PM2.5等环境因素直接损伤气道;夜间体温下降、剧烈运动、焦虑压力等生活细节,也会诱发或加重气喘。
四、科学防治:三管齐下控气喘
李勇主任提出“精准溯源-靶向治疗-全程管理”策略。急性期用吸入药物快速缓解症状;缓解期靠中医穴位贴敷与中药调理,修复气道功能;长期需监测肺功能、筛查过敏原,结合免疫调节治疗,患者还需规范用药、调整生活方式。
李勇主任提醒,气喘可控,关键在明确机制、识别诱因、科学防治,及时就医与定期随访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