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视角:肺炎的多元致病因素解析
(一)感染性因素:病原体侵袭的核心路径
肺炎的主要病因是病原体感染,涵盖细菌、病毒、真菌及非典型病原体等多类微生物。
细菌性感染: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常见致病菌,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侵袭肺泡引发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高热、脓痰、胸痛。
病毒性感染: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冠病毒等通过黏膜吸附破坏呼吸道上皮,儿童及免疫低下人群易受侵袭,常引发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炎症,以喘息、呼吸困难为特征。
真菌感染与非典型病原体:念珠菌、曲霉菌等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缺陷者,表现为肺内结节或空洞;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好发于学龄儿童,以顽固性干咳为典型症状,需血清学检测确诊。
(二)理化刺激与异物吸入:外源性损伤直接致病
异物吸入性肺炎:婴幼儿或老年人因吞咽功能障碍,易误吸食物、呕吐物或假牙、枣核等异物,引发肺段或肺叶实变,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出现脓臭痰。
化学与放射性损伤:长期暴露于工业粉尘、有毒气体(如氯气、氨气)可导致化学性肺炎;肺癌放疗患者可能出现放射性肺炎,表现为肺组织纤维化与毛细血管损伤。
(三)免疫损害与机体易感性:宿主内在基础的关键影响
免疫防御缺陷:艾滋病、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等人群因免疫系统受损,中性粒细胞趋化及抗体生成能力下降,病原体清除功能减弱,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基础疾病与解剖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因气道黏液潴留、纤毛功能受损,易致病原体定植;支气管扩张、先天性肺囊肿等解剖异常可形成感染“储库”,增加发病几率。
二、中医视角:从整体观解析肺炎的发病机制
(一)外邪入侵: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
中医认为肺炎属“咳嗽”“喘证”范畴,核心病因为“外邪犯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通过口鼻或皮毛侵袭肺卫,其中风邪常为先导,夹寒挟热引发表证。如冬季寒邪袭肺可见恶寒发热、咳痰色白;春季风燥伤肺则表现为干咳少痰、咽痒咽痛,契合“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理论。
(二)内环境失衡:肺脾两虚的病理基础
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失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卫气不固,外邪易侵,临床常见反复感冒、神疲乏力,治以“培土生金”法健脾益肺。
老年人“肺气虚衰”: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减弱,痰液潴留形成“伏痰”,遇感触发则发为咳喘,需兼顾祛痰与扶正,改善机体易受外邪侵袭的内环境。
(三)伏邪致病:慢性感染的中医阐释
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归为“伏邪”范畴,其性黏滞,易伏藏于肺络,导致病情反复、耗伤气阴,表现为午后低热、干咳盗汗。治疗需遵循“透邪外出、养阴清肺”原则,在清除伏邪的同时滋养肺阴,阻断病情迁延。
三、冉然中医提示:精准识别高危因素,科学预防肺炎
(一)高危人群的重点防护
免疫低下人群: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定期监测免疫功能。
特殊职业与生活习惯者:长期接触粉尘、有毒气体者需做好防护;吸烟者应戒烟以恢复气道黏膜纤毛功能,降低3-5倍感染风险。
(二)中医调理与体质改善
食疗与穴位保健:针对肺脾两虚者,推荐山药、莲子、银耳等健脾益肺食材;通过穴位贴敷(肺俞、脾俞穴)或按摩(足三里、合谷穴)增强卫外功能。
生活方式干预:避免雾霾天外出,佩戴N95口罩;进食细嚼慢咽预防误吸;长期卧床者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风险。
(三)早期识别与及时就医
出现持续发热(>3天)、咳嗽加重、痰中带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警惕肺炎可能,及时进行血常规、胸片或CT检查。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早期介入,西医快速控制感染,中医辨证调理改善体质,降低并发症风险。
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冉然中医强调,肺炎的发生是病原体侵袭与机体易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需从病原学、免疫学及中医整体观多角度精准分析。通过科学规避风险因素、早期干预体质偏颇,结合中西医防治策略,可有效守护肺部健康,降低感染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