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冠疫情现状:理性看待卷土重来
(一)全国疫情趋势与特点
当前全国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南方省份高于北方,部分省份疫情增幅趋缓。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3月31日至5月4日,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0升至6.3%,住院病例阳性率从%增至%。此轮流行毒株主要为XDV变异株,传染性较强但致病力较弱,“刀片嗓”“咳嗽”等症状较明显,整体可防可控,公众无需恐慌。
(二)国际与国内专家专业解读
钟南山院士指出,本轮疫情预计持续6-8周,6月底前结束,全球多国及我国香港地区数据均显示老年人群、有基础病者感染后风险较高。李勇主任强调,新冠病毒不会完全消失,且暂无证据表明其流行存在“大小年”或与气候相关,科学认知是有效应对的前提。
二、科学应对新冠:分阶段精准施策
(一)日常预防:构筑首道防线
个人防护要点
在医院、地铁、商场等密闭或人群密集场所,需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适用于照护患者或高风险环境。保持勤洗手、常通风,咳嗽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减少病毒接触风险。
健康人生方式调整
均衡饮食,多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如肉蛋奶、新鲜果蔬),保证7-8小时睡眠,适度进行室内运动(如快走、瑜伽),提升免疫力。低龄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可接种相关疫苗,重点人群需做好健康监测,家庭内建议准备抗原检测试剂。
(二)感染后应对:对症处理与及时干预
轻症患者居家护理
发热期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咽痛可用高渗盐水漱口(5-6g食盐溶于250ml温水,含漱20-30秒),咳嗽剧烈时选择右美沙芬等止咳药,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需大量饮用温水(基础病患者遵医嘱控制饮水量),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多数患者1-2周可自愈。
药物使用规范
明确奥司他韦等流感药物对新冠无效,65岁以上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免疫低下者,确诊后需在48小时内服用小分子药(如来瑞特韦、先诺特韦、民得维,需凭处方购买),降低转为重症风险。0-5岁儿童因缺乏临床试验数据,建议以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为主,避免自行用药。
就医指征与时机
出现持续高热(体温≥39℃超过3天)、呼吸急促(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分)、胸痛、意识模糊、口唇发绀等症状,或基础病控制不佳时,需立即前往医院,避免延误治疗。就诊时全程佩戴口罩,主动告知流行病学史,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三、重点人群防护:筑牢健康屏障
(一)老年人群管理要点
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肿瘤等基础病者,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家人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食欲及血氧饱和度(建议家用指氧仪监测,血氧≤93%需就医),督促规范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基础病需严格控制,规律服药,定期复查,疫苗接种应遵循“应接尽接”原则。
(二)儿童与孕妇防护建议
儿童感染后易出现家庭聚集性传播,家长接触患儿前需洗手、戴口罩,患儿餐具、玩具单独消毒。孕妇需加强营养,保持情绪稳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咨询产科及呼吸科医生,避免自行用药。两类人群均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接触感染者,室内定期通风换气。
四、中医视角:辨证调理提升机体免疫力
(一)中医对新冠的认识与调理原则
李勇主任结合中医理论指出,新冠属“疫病”范畴,病因为“疫戾之气”,病机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未感染者可通过中药调理体质,如肺气虚者用玉屏风散加减补气固表,脾虚湿盛者用六君子汤健脾化痰;感染后根据症状辨证施治,风寒感冒可选感冒清热颗粒,风热感冒可用银翘解毒颗粒,恢复期以益气养阴为主,常用沙参麦冬汤等。
(二)中医特色疗法辅助康复
推荐穴位按摩(如合谷、肺俞、足三里)增强免疫力,艾灸大椎、关元等穴位温阳散寒。饮食上,发热期宜清淡流质(如小米粥、蔬菜汤),恢复期可食用银耳莲子羹、山药粥等滋阴健脾。需注意,中药调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用药。
五、结语:科学应对,守护呼吸健康
面对新冠疫情波动,公众需保持理性,既不过度恐慌也不麻痹大意。遵循“预防为主、分层应对、精准干预”原则,重点人群强化防护,感染者规范治疗,充分结合中西医优势,提升自身免疫力。成都中医哮喘医院李勇主任团队始终关注呼吸道疾病防治,如需专业指导,可通过正规渠道咨询,共同筑牢呼吸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