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于中麟
1956年,我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3年后成为北京友谊医院的一名消化内科医生。从医六十年,我参与了我国胃镜引进和胃癌防治、研究的各个阶段,同时也看到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和感悟,希望能对你的健康生活有帮助。
防治胃癌从筛查开始
消化系统从人一出生就开始工作,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消化系统将从外界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能量,从而维持生命活动。因此,消化系统最直接受外界影响,得病范围也很广。
以胃为例,胃就像是一个“磨盘”,将食物研磨成糜状,送入小肠以供吸收。但每天持续地工作,“磨盘”常年地转,还会饱经苦辣酸甜冷热等刺激,必然会有些部位被“磨平”。因此,无休止的工作导致胃慢慢地受损,自身不断产生炎症。除了刚出生的婴儿以外,人人都有患慢性胃炎的可能。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也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胃癌。
目前,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占第二位。2015年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显示,每10万人中有近31位胃癌患者,全世界大概一半新发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我们国家,加上食管癌、大肠癌就更多了。消化道疾病防治已成为较为严峻的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我开始着手癌症防治工作。当时,消化科医生的诊断主要靠患者病史、体格检查,以及放射科提供的报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引进了消化内镜,医生可以直接通过内镜筛查食道、胃、小肠、大肠黏膜的变化,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逐渐上升。但发现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只有10%左右,而在日本,百分之六七十的早期胃癌都能通过胃镜发现。这说明我国早期胃癌筛查推广这么多年,大家的认识还没到位。
早期胃癌的症状不明显,往往通过筛查才能发现。对胃癌来说,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有助于降低癌症死亡率。早期胃癌可以完全治愈,早期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我国约90%胃癌患者发现时已属于进展期。较晚期的胃癌患者只能通过治疗延长生存期,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5年生存率仍低于30%。可以说,发现胃癌的时间早晚是死亡的分水岭。
2009年,因陕西胃癌高发区的癌症死亡率太高,我自己筹集资金到当地做胃癌筛查,帮老百姓普及胃癌早期筛查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当时,在外打工的人都特意回家乡做筛查。我们检查了一千五百多人,发现了10个早期胃癌患者。其中一个是帮忙组织筛查的大队书记,当时他没有任何症状,也从没想过胃有毛病。经过治疗后他很健康。如果不断进行早期筛查,肯定可以降低胃癌死亡率。
胃肠镜检查还需广泛普及
胃肠镜检查是诊断早期胃肠癌的最有效手段,但是该项目的普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来,如今不少体检太一般化,未包括胃肠镜检测的不在少数。不少人看到化验单指标正常就认为没问题,实际上,简单的心电图检查,有时根本无法检测出心肌梗死等病症;抽血化验也不能查出胃癌细胞,加强体检实用性至关重要。
二来对胃癌早期筛查认识不足。老百姓对胃镜有恐惧感,怕难受,不愿意去做。如果早期胃癌患者放弃筛查的机会,等到胃癌发展成晚期,治疗便难上加难。
还有一点是人才难到位。我曾想成立一个癌症防治门诊,但因常规胃镜检查需求太大,医疗人员配备紧张,未能持续下去。医院“盖房”容易,但培养队伍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
要推广胃肠镜普查,就要将其纳入到日常体检项目。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如果大家认识到早期筛查胃肠镜的重要性,可能就会主动来做胃肠镜,否则不少人会避而不“查”。
由于很多胃癌患者没有明显胃部不适,甚至毫无症状,可一旦发现就是进展期,我建议胃癌高发地区,比如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太行山脉和甘肃等地的居民,40岁以上应每年做一次胃肠道检查。非胃癌高发地区居民,每2~3年应做一次检查。
防癌和脱贫一样重要
上世纪70年代,我曾到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县,参加食管癌防治工作。当地流行两句话:“紧噎慢噎,三个半月。”“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说的就是当地食管癌高发的往事。那时,老百姓发现了早期食管癌但不愿意治,因为当时的治疗手段单纯依赖外科手术,要开胸手术,把食道切掉。老百姓认为不治疗的话,带着癌还能活好几年,做了手术,劳动力就受限了,还要花掉不少积蓄。
经过多年的防治工作,林县的食管癌发病率已逐步下降,而且早期食管癌、肠癌、胃癌治疗也有了新进展,在内镜下用微创的方法就可以治疗,免去了开胸之苦,花费也大大减少。2015年,我在结肠镜下被查出早期结肠癌,后来又两次查出早期胃癌,都是胃肠镜下切除的,我国的内镜微创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
防癌工作应与脱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除了多宣传鼓励大家早诊断早治疗,还可以把内镜筛查纳入医保,为大家免去部分花费的困扰。而且医院可以给癌症检查“开绿灯”,优先做癌症筛查。
医生在保护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医疗技术接班人的队伍必须跟上。医疗人才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毕业要规培3年,硕士读完了还要考博士,毕业后已经30岁左右了,到五六十岁就退休,这样一来,给人民贡献的工作年限缩短了大部分,而且一些博士没有经历过临床实践,也不太会看病。因此,人才培养要分清目标,究竟是培养临床医生,还是科研人才。让科研人才瞄准发展前沿,脚踏实地,专注做研究实干;让临床医生注重临床实践,一步一脚印,重点放在患者身上。
临床医生在培养和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践,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在纠错中成长。多年前,一个20多岁的患者让我印象很深。他在门诊做了一大堆检查、化验,却没诊断出病因。后来,他辗转来到我这。我一摸肚子就发现是结核性腹膜炎。摸肚子这么简单的事,却被此前的门诊医生忽略了。现在,还有一些医生基本上不做体格检查,靠问病情、看化验单诊断疾病是有欠缺的,医生还需多实践。
在日本,胃镜医生的培养方式就很好。每天早上8、9点钟,医院门诊开始;但早在7点钟,胃镜医生就上班了。上班后,全体医生先一起讨论昨日的胃镜诊断,带教的医生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我认为这种培养模式很好,但现在国内还没有医院采用。
人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而医生在保护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患者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来治疗,全心全意对待病患。现在有些医患矛盾事件,这只是个别事件。我也希望患者和家属理解,没有医生不想治好患者的病。但医学是个正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学科,很多疾病还未能找到治愈的方法,医生只能尽其所能帮助患者缓解痛苦。
我的健康心得
不要轻信所谓的“”。不少媒体都在讲,但有不少鼓吹人参、冬虫夏草的神奇功效。实际上,解放初期就有这些说法,但当时北京人口的平均寿命才37岁。如今提高到了82岁,可见寿命延长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是我国预防医学科学发展的成果。
不要拖延忽略小病。中国人生病喜欢“扛”,很多人觉得拉肚子、胃肠不适是小病,扛着不去就医,这样潜藏的风险很高。虽然有的疾病只是小问题,有的不能立即治好,但终究可以诊断清楚,以免耽误病情。
不要对生命过度追求。人都希望活得越久越好,但长生不老是不切实际的。我今年88岁,也不奢望有99岁的高寿。这么多年来,我得过5种癌症。治疗前后,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生活并未因疾病造成任何影响,现在身体也挺好。不少人患癌后开始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恐惧并不能帮我们战胜疾病,还是要顺其自然,保持平衡的心态。
老年人适当补充钙、维生素。人到老年,牙口不好,消化也不好,饭量变少,就容易缺少营养素,可以根据男女的生理特点适量补充,女性多补钙,男性多补维生素。
饭要多在家里吃。虽然国家一直在整顿餐饮卫生,但现在还有很多饭馆厨房卫生不达标。而且外卖、餐馆食物油盐含量都比较高。尽量选择在家里吃饭,外出吃饭时要注意饮食卫生。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