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杨雄
从小养成读书习惯,是人生最丰厚的财富。如今,中小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给出“推荐书单”,看完几本必读书是孩子们假期的“必修课”。
推荐读物大多是国外书籍。《生命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学校推荐的书籍中,国外读物占比例较大。北京市某小学今年寒假给出的五年级推荐书籍有《小王子》《飞鸟集》《苏菲的世界》《昆虫记》等,却没有出现中国传统文化读物的身影。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表示,目前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各大书城热销的儿童读物,也以国外儿童文学作品居多。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西方读物传播方式有独特的优点,普遍包装精美,内容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更符合儿童阅读心理。
我国文学经典推广形式也应与时俱进。学校推荐书籍中少有我国传统文化作品,对儿童思想教育是一种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对塑造儿童人格及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有重要意义。
我国文学经典是组成国家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儿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有些内容比较难懂,孩子不容易理解。杨雄表示,这些文学作品在传播方式上也应与时俱进,把经典转化成儿童能接受并喜欢的形式,比如图文并茂、有声读物等。
“推荐书单”应内外兼具。杨雄建议,学校给出的“推荐书单”,在注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应综合现实情况,给孩子们提供一批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书籍,让他们深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素养。
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忙挑选书籍时,可尽量选择制作精良,表达形式生动的读本。读物篇幅应尽量短小精悍,过长易使孩子注意力分散,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理解和记忆。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将其融入游戏中,比如每天选择一个主题,比一比谁讲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杨雄认为,西方读物和中国经典之间的平衡,应该视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以中华传统文化打好底子,用多元文化开阔视野。当孩子有自己的阅读观和价值观后,要尊重其阅读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