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多少会经历点“傻事”“污点”,平凡百姓如此,国学大师也不例外。
读书、治学、写作,贯穿了季羡林的大部分人生,他一向严谨,文章写完后,“调减删换补”是常态,所有的稿子,他都要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才让发表。
2003年,有一家出版社找季羡林洽谈,希望能出版他的《清华园日记》,以满足读者对大师青春往事的好奇心。季羡林二话不说,痛快地交出了原稿。不过,编辑在审稿时看到很多内容却忍俊不禁。原来,当年在清华读大学的季羡林,跟平常的小年轻无异,很有一些青春期的叛逆:骂老师、看大腿、做“春梦”……编辑征求季羡林的意见,希望能对日记的内容做一些调整,使之更加符合他的大师身份。可季羡林的头摇得像拨浪鼓,坚决不同意。他说:“交出日记之前,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一句话也不删,一个字也不减。真实的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最终,编辑遵从了他的意愿,在未作任何粉饰的情况下,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日记的内容。没想到,这本书在读者中反响强烈,大家都说更喜欢这样的季羡林,大师原来这么接地气。
季羡林一生创作严谨,但对自己“并不完美”的日记却不肯删减一个字。不擅自抹去自己生命成长中的任何痕迹,即使它有缺陷,因为真实,就是人生的一道风景线。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