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存活离不开水,但是许多人对喝水的时机并没有多么在意,常常是渴了才喝。在正确的时候喝水不仅可以解渴,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
1、起床后
早晨时分,人体生理性血压会升高,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上一夜睡眠过后,排尿、皮肤蒸发、口鼻呼吸等生理功能都会让身体丢失水分,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起床之后饮水能够帮助减轻血黏度,从而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
通常来讲,牛奶、果汁、冰水或盐水,都不适合作为早晨第一杯水饮用,一杯温白开才是最佳选择。
2、晨练后
很多人都习惯晨练后马上喝水,其实晨练之前就要适当补水,这样才能降低运动导致的脱水、血液黏稠发生几率,帮助预防血栓。
气温上升时,身体会加快缺水速度,因此很多人喜欢大口大口喝水。但是夏天喝水一定不可以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150~200ml即可。
喝水喝太快的话,水分会迅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让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冠心病的人)就会有胸闷气短的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肌梗死。
3、饭后半小时
饭后不要马上喝水,否则会冲淡、稀释唾液和胃液,削弱蛋白酶活性,使消化功能下降。
建议饭后30分钟再喝水,200ml左右,这样能防止餐后血黏度升高。但是也不能大口地喝,否则大量、多次饮水容易引起烧心。
容易烧心的人宜在饭后2-3小时,每间隔20-30分钟喝3-4小口。
4、下班前
上班族经常会因为马不停蹄的工作而忘记喝水,从而为血栓的偷袭提供了可乘之机。
建议上班族养成下班前喝几口水的习惯,一纸杯的量就够了,不用太多。
5、睡觉前
睡前应抿两口水再睡觉。
当人睡着时,体内水分丢失,血液中的水分也会减少,血黏度就容易升高。睡前喝点水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从而降低出现脑血栓的几率。
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边备一杯水,发现口渴时马上喝几口。
在此还要提醒大家,正常人每天的需水量为2000~2500ml,如果太少,体内废物代谢不出,影响身体健康;喝太多则会让肾脏负担加重,也是不行的。
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除了饮水外,还要定期到医院作血液黏度的有关检查,如发现血黏度上升,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低血液黏度的相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