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微博是个江湖,因为微博就是个名利场。
那么微博这个江湖水有多浑、有多深?作为医生应如何看待微博这个新生事物?笔者既非互联网的大佬,也非医学界的微博红人,只是作为一名关注医学互联网发展的医生,奉献自己的一些微思考,不求全面,不求结论,但求抛砖引玉,引发出真知灼见。
一种更加互动的医患关系
因为一直关注互联网的医学应用,所以从微博诞生之初,我就非常关注新浪微博。2010年10月我在美国西雅图学习期间,曾经关注过美国的医疗机构如何使用包括Facebook、Twitter在内的社会化媒体进行品牌营销。从大的方面来讲,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势必也会影响到医学和健康产业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密切关注互联网的进展,因为许多病人已经通过互联网来寻找医生和医疗机构。
如果说病人是我们的客户,那么我们需要根据他们行为习惯的改变来调整我们的服务模式。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到了社会化网络时代,你的客户和朋友都在微博上,未来社会化网络将深度影响人们的就医模式。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求变。
随着社会化网络席卷更多的人群,这种变化会很深刻,并且利弊都会有,我个人的感受是医患关系会有更多的互动。以往一个患者来就医,在来医院之前他可能并不认识医生,看过一次病(或者几次病)后可能再也不会与这个医生有任何交集。
微博(国外的Facebook、Twitter)这些社会化网络的出现,可以让病人更容易找到医生,从看病之前对医生的早期了解到后期治疗过程的结果反馈,这些微改变可能会逐步影响到看病就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就在于更加便利的互动交流。我曾经在微博上提出游泳锻炼对颈肩部的肌筋膜炎很有好处,很快这种观点得到了好几位病人的评论和回复,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我的观点,这让我更加有信心对这一类病人提出游泳锻炼的运动处方。
微博是自媒体,但更是社会化网络
中国人开微博也开出了中国特色,那就是非常浮躁。为了吸引人眼球,很多用户不惜搏出位,不惜重口味,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势。这种做法与医学的严谨存在很大的矛盾,因此医学界关于微博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是年轻医务人员积极开微博,而另一方面高年资的医生则相对谨慎,谨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科普与专业知识分寸的把握,科普要求的是肯定性结论,专业讨论则是需要百家争鸣,两者有一定矛盾,现实的尴尬是对患者的科普和医学专业人士内部的专业讨论都在一个公开的平台上。
我不想预测以后会有多少医生去注册微博,但我想指出一个很明显的认识误区,那就是大家关注的往往是微博的自媒体属性,而忘记了微博的社交属性。微博不仅仅是自我发布,不仅仅是粉丝数,我们要做有心人,多利用微博学习有用的东西,了解一些深刻的思想,结交一些朋友。玩微博,一定要学会互动,互动才是人际交往的核心。粉丝多的红人,不要沾沾自喜,飘飘然忘乎所以;粉丝少的新人,不要受虚荣心驱使,去做买粉的无聊行为。要真诚,才能交到朋友。
正面的力量需要占领这个江湖
民众需要健康知识,医生可以在微博上进行医学科普。微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多对多的传播方式,通过转发、评论,一条好的微博可以很好的扩散,与传统的网络传播相比,微博传播更加迅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电视、广播中的虚假医疗广告我们可能难有作为,但是微博上我们对于“绿豆治百病”这样的伪健康知识一定要予以痛击,虽然会花费我们一些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但一定要让大众知道正确的医学知识。
当然,在微博上做医学科普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字数的限制,140个字很难将一个问题讲透。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字一定要精炼,重点要突出,最好是配有合适的图片。面对微博上的疾病咨询,我们要注意把握分寸,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微博上的回答仅能起到一种分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
善意的提醒
医生微博失败案例中比较典型的是“冷血医生”说出“等我下班后再死”的言论和杭州“实习护士虐婴事件”。这些事件首先暴露的是医护人员职业素养的缺乏。作为医务人员应该有仁爱之心,不该说出这种伤人的话语,做出这种不尊重婴儿的事情;其次更不应该在微博这种公共平台上说出这种话和发布照片。
微博上的言论犹如泼出去的水,在发表之前一定先要提醒自己思考,这样的公开言论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即使事先深思熟虑,也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因此要做到慎言。微博用户即使不是实名,也要慎重发言,因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的关注和粉丝都会暴露你的社会关系,他人很容易找出你的真实身份。所以切忌在微博上议论自己单位的人和事。
另外,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也要避免精力碎片化的问题,不要成为微博控。作为一名医生,不要忘记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提高学术水平方面,不要过度追求网络上的虚名。医生的名气应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要做到名副其实,否则这种虚名只能是空中楼阁,不仅没有任何益处,反而徒增压力、负担和烦恼。
总而言之,微博在医学中的应用目前还处在初步阶段,它的利弊还只显露出冰山一角,以后的发展还需要大家更多的关注。套用一句话,“网络的社会化不会朝生暮死,也不会昙花一现。网络在医学中的应用将逐渐地影响到每个医生,每家医疗机构,甚至深入到医学乃至健康产业的每个角落。”(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余可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