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因为医患纠纷的增多,相关的讨论更加激烈,以医患关系为主题的36集电视剧《心术》此时推出必定夺人眼球。
该剧目前已经播出26集,褒贬不一。抛开技术层面的医学专业问题和剧集制作水平问题不谈,《心术》至少在散乱的叙事和欲说还休的野心中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医疗剧特色。
就这部话题之作,记者专访了粉丝超过84万的微博红人“急诊科女超人于莺”,请她谈谈现实中的医患关系。
于莺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生于上海的她因为在北京学习、工作的关系,现在一口京片子。生活里的于莺和微博上一样的直言快语,记者采访时,她一边呼呼地把牛肉吹冷,一边说“聊吧,聊吧,随便说,说啥都行”。
对于正在热播的《心术》,于莺表示周围的同事也趁着午休在网上追看。她评价道,从医生的专业角度来看,这部电视剧对于医疗体系、医护工作的刻画还是流于表面,有些地方太夸张。不过对于网上热议的剧中穿帮镜头,她认为不用苛求编剧跟医生一样专业。
于莺喜欢的医生题材影视作品是国产片《人到中年》(1982)和美剧《豪斯医生》(House M.D),因为欣赏它们对人性的刻画。特别是后者,编剧把每一个不靠谱的故事都编得那么靠谱,里面的医学桥段大都“像一级谋杀”,但编剧却通过一个个剧情,把一个瘸腿、嗜酒、嗑药的豪斯医生刻画得如此善良、内心细腻。
要解决医患矛盾,还是要投钱
东方早报: 最近几年,医患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你可不可以谈谈医患关系紧张的真正症结所在?
于莺:医患关系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钱。
从患者的角度说,看病难,挂号难。在北京,一个老百姓如果去协和医院看病,起码得排整整一夜的队,而且看病太贵。我记得小时候,虽然我的父母只是普通工人,但是看病几乎是免费的,现在尽管有医保,但其中的条条框框很多,有时候连我们这种专业人士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说普通百姓。
另一方面,从医生角度来说,一个医生的培养和成长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多的付出。但是这些医学院的学生上岗之后,每看一个病人的挂号费5块钱,只有1块钱是自己的,医生的价值根本得不到体现。长期下来,自然会产生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冲突,也就是回扣、红包。
所以说,这就需要国家的投入,但是国家的医疗投入最后摊在普通人身上的并不多,所以老百姓要自己掏钱。他们一有怨气,只能发泄在医生身上。产生了医患纠纷,便有司法介入,但是司法介入又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时候帮弱者不帮正义,这是中国人很有意思的特点,法不责众,只要一闹,就会有个说法,所以闹的人越来越多。
因此,归根到底,要解决医患矛盾,还是要投钱,降低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提高医生收入等,都需要国家投入。
东方早报:除了医疗资源紧张,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是否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于莺:对的。医生的培训机构,全国不是统一的,有很多患者不相信当地的医生。在微博上,经常有患者@我,他们都不相信当地医生的诊断,问我自己的病应该如何治疗。这种事情每次都让我哭笑不得,因为我连你的检查报告、片子都没有看过,如何给建议?
东方早报:你之前在有关“哈医大实习医生被杀”的访谈中提到过第三方医疗鉴定机构,这种第三方机构的具体鉴定过程包括哪些?他们的说服力和公信力如何?
于莺:以某地为例,那儿的第三方鉴定包括司法鉴定,即通常所说的法医和医生行业协会两个方面,鉴定的程序包括审核病例,查看用药和治疗方案,甚至进行尸检,通过尸检报告再倒回来推每个治疗步骤。这其中的问题是,不管是法医也好,专家也好,在老百姓看起来,都是“一个爹养的”,都是医生自己人,肯定不可能为患者说话,而医疗鉴定又是很专业、技术性很高的活,只能法医和医生来做,所以难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只能要求他们做到公正。
东方早报:我在英国读书时,不管看什么病医生都让我用青霉素,还有朋友照心脏彩超,预约等了足足半年。各国医患关系或许都存在冲突,为什么在中国如此紧张?
于莺:这和文化有关。在协和医院,第一天预约心脏彩超,第二天就能照,但是人们还不满意,因为中国文化里有个特点——“我急,你就得帮我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