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商家被“揪出”。
其实,不仅市场上有假冒伪劣产品,生活中也常常充斥着一些虚假的健康传言。
就说糖尿病吧,“群众基础”可谓相当高:据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最新版世界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超1.4亿,居世界之首[1]。
都说人多口杂,在降糖上就容易“以讹传讹、三人成虎”,出现各种传言;而糖友们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
今天,咱们采访了一位“资深”糖友刘阿姨,听听她在服用降糖药“二甲双胍”上的困惑▽
记者:市面上有一些保健品或产品,说是能治疗、甚至根治糖尿病,你买过吗?
刘阿姨:前几年吧,我朋友说有一种理疗床可以降血糖,躺上去,睡着睡着血糖就降下来了,很多人都说很好,有的人还把糖尿病治好了,我就买了。
记者:花了多少钱买的?
刘阿姨:当时花了两万多。
记者:你用了感觉如何?
刘阿姨:一开始的时候挺不错的,但是用了1个月之后,不但血糖没降下来反而涨高了,真的气死人,又白花钱了!
记者:有没有人跟你说过这可能是骗局?
刘阿姨:有啊,我家人都叫我别买,但身边朋友个个都买了,我就别落下了,再加上我治病心切,身边那些人说这东西能治好糖尿病,你不心动吗?
记者:买了床之后有继续吃药吗?
刘阿姨:他们说不用吃药,我就没吃,感觉身体挺好的。后来血糖越来越高了,没办法又继续吃了。
记者:感觉你是不是不太愿意吃药?
刘阿姨:那肯定啊,天天吃药多麻烦啊,人家都说了“是药三分毒”,长期吃药不是伤肝就是伤肾。
唉,假冒伪劣产品伤钱包,不实的健康传言可是会毁健康!
今天借着“3.15”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盘点那些广为流传的降糖传言,到底是真是假?
传言一:用了降糖保健品,就可以不吃降糖药?
不行!妥妥的智商税!
真相:
保健品是界于普通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个特殊类别,能调理人的身体机能,为特定人群服用,但不以医治疾病为目标[2]。
也就是说,保健品不能代替降糖药,那些号称能“治疗或根治糖尿病”的保健品,纯属无稽之谈。
不过,购买降糖保健品可不只是损失钱那么简单。
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糖友在使用降糖保健品后,放弃服用降糖药,这会引起血糖骤然升高,还可能产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危及生命;而长期的高血糖还会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3]。
事实上,目前医学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除了少数早期患者能通过强化生活方式治疗暂时控制血糖外,其余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均需终身长期服药来控制血糖水平稳定[3]。
可一说到药,很多糖友和采访视频中的阿姨一样,都担心药物的安全性,宁可相信传言购买保健品或理疗产品,也不愿遵医嘱长期服药。
其实,对于降糖药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大可不必担心!以视频中阿姨之前服用二甲双胍为例,其作为降糖界的“老大哥”,在临床上已经应用了60余年,可以说是被研究和认识得最透彻的降糖药物了,其和安全性都称得上是久经考验,目前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和联合治疗方案中的基础治疗药物[4]。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二甲双胍的一员,二甲双胍缓释片原研药还上榜了“家庭常备药品牌”,它源自德国品质,是二甲双胍缓释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参比剂,即其他仿制药都要以它为比较标准,和安全性都要和它一致才能获批上市。
建议:血糖想要稳,药物不能停!
传言二:某些电视上养生专家传授的降糖招数,靠谱吗?
不靠谱!不是穿着白大褂就是专家!
真相:
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普通观众对专家的信任,把自己包装成所谓的名医、神医,再兜售各种“神药”。
此前,新华社曝光了一个专家骗局:有位叫刘洪斌的“专家”,数年间活跃在多个电视台,身兼9个专家身份。今天是苗医传承人,主推“苗仙咳喘方”;一转台,她又成了北大的专家,卖起了一款专治糖尿病的药,宣称糖尿病患者用了她的药后,可以放开吃喝[5]……
简直是谋财害命!
需要提醒大家,千万别轻信所谓的神医,生病了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治疗;更不要抱有幻想,不存在所谓的神药,譬如糖尿病,即便是医学进步的今天,仍然没有根治方法,目前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就是饮食运动基础上合理用药。
建议:有病去医院,不轻信“专家”!
传言三:服用二甲双胍,会伤肝肾?
不会!毫无“胍”葛!
真相:
很多糖友都有和视频中阿姨一样的担心: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把肝肾伤了可咋办?
事实上,二甲双胍进入人体后,是通过胃肠道吸收进行血液循环,并不经过肝脏代谢,因而并无肝毒性[4]。
而排出时主要以原型经肾小管从尿中排出,清除迅速,12~24小时就能清除约90%,所以二甲双胍本身也不会对肾脏有伤害[4]。
二甲双胍本身是不会伤害肝脏和肾脏的,但在肝肾功能已经有受损的病人,使用要谨慎,要遵照医生的指导安全用药。
建议:抛开包袱,安心吃“胍”!
在“3.15”来临之际,希望广大读者,尤其是糖友们都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虚假的降糖传言所蒙蔽,听取专业医生的意见、合理服用降糖药,才是控制血糖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
编辑:覃连秀
绘图:郑寮琴
出品:《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
学术指导:王曼曼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秘书、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病防治及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1]InternationalDiabetes Federation.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M].Brussels,Belgium:2021.[2]张子怡.谈我国保健品行业现状及问题解决措施[J].保健文汇,2019,(11):176-177.DOI:10.3969/j.issn.1671-5217.2019.11.089.[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4]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9,27(3):161-173.DOI:10.3969/j.issn.1006-6187.2019.03.001.[5]2017-6-22 新华社《电视上见到这个“老专家”,千万别再信了!》.[6]韩学尧. 二甲双胍治疗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循证医学证据. 药品评价,2010,007(01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