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是人体大的器官,对于皮肤病,我们并不陌,因为据统计,几乎所有人都会得皮肤病,但我们对于皮肤的皮损状态分类却了解甚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环境污染、生活压力等的外界因素影响下,皮肤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多了解继发皮损症状及中医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突发皮肤病情的自我判断与应急处理。
继发性损害可由原发性损害转变而来,或由于治疗及机械性损伤(如搔抓) 而引起的另一种皮肤损害。
(1)鳞屑:又称为皮屑。是脱落的表皮细胞,正常表皮细胞每隔3~4周完全更换一次,其后产物为角质层,经常在不知不觉中脱落。临床上可分糠秕状鳞屑、落叶状磷屑、鱼鳞状鳞屑;就其性质可分为干性和油腻性两大类。干性鳞屑系血虚风燥,肤失濡养而起;油腻性鳞屑系湿蕴肤表所致。此外,还可从肤底色泽而辨,如肤底红而起屑为血热;肤底淡红而屑多为血燥。
(2)表皮剥脱或抓痕:为表皮的浅表缺失。因搔抓而引起者多呈线状或点状;有血清或血渗出者,干燥后有黄痂或血痂。若抓破表皮后复结血痂者为血热生风;抓后遗留白线者为风胜或内燥;皮色如常,搔破出血为血虚生风。
(3)浸渍:皮肤长时间泡入水中或处于潮湿状态(如湿敷较久,指缝或趾缝经常潮湿等),皮肤变软变白,甚至起皱,称为浸渍。多为湿毒侵肤或湿热下注。
(4)糜烂:由于水疱、脓疱或浸渍后表皮的脱落,或丘疹、小结节表皮的破损(抓擦或其他伤害)而露出潮湿面,称为糜烂。若渗水湿烂为脾湿;黄水淋漓而烂为湿热俱盛;指(趾〉缝、臀腿之隙浸渍湿烂则为湿热化毒所致。愈后不留瘢痕。
(5)皲裂:皮肤出现线状裂隙,称为皲裂。常发生于手掌、足跟、口角和肛门周围等处。既与寒燥有关,如“燥胜则干,寒胜则裂”;又可为日久阴津耗伤,肤失濡润所致。
(6)苔藓化:为角朊细胞及角质层增殖和真皮炎症细胞浸润而形成的斑块状结构, 表现为皮肤浸润肥厚,纹理加深,呈象皮革或树皮状。多由寒湿或顽湿郁阻肤腠,或因反复搔抓摩擦所引起。
(7)硬化:为限局性或弥漫性的皮肤变硬,触诊比视诊更易察觉。多由元气虚弱, 寒、湿、痰、瘀阻隔经络所致。
(8)痂:疱液或脓液干燥后凝结而成。痂可薄可厚,柔软或脆。带有脓性的痂叫脓痂,为热毒未清;带有血性的痂叫血性痂,为血热未除;橘黄色的痂叫浆痂,多为湿热俱盛。
(9)溃疡:皮肤缺损或破坏达真皮或真皮以下者称为溃疡。主要由结节或肿瘤溃破或外伤而成。多因热胜肉腐或正气未复所致。
(10)萎缩:可发生于表皮或真皮,或两者同时累及,甚至累及皮下组织。表皮萎缩,正常皮肤纹理可保持或消失,多由气虚所致;老年皮肤萎缩,仍保持正常的皮肤纹理,伴有轻度皱纹,为肺虚或阴血不足,肤失滋养所致。
(11)瘢痕:外伤或虫咬或生疮后,遗留的一种表面光滑、缺少正常皮纹的继发性损害。若见红色或蔷薇色为新鲜癜痕;暗红色为陈旧性瘢痕。在外观上,较周围正常皮肤表面低凹者为萎缩性瘢痕;高于皮肤表面者为增生性瘢痕。多与个体素质有关。
(12)色素异常:包括继发性色素沉着和继发性色素减退或消失。前者多与气血不和有关,若色泽淡褐多属血弱失华;色泽黑褐或为肾有癥瘕,或为肾虚而本色显露于外。后者色素减退或消失,常为风淫、血瘀和脏腑病变所引起的一种外观表象。
对照以上十二种皮损特征,就可以初步分辨继发皮肤损伤的初步症状。同时皮肤大夫强调,如状况不能自控,就必须及时到医院皮肤科看诊,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