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分为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和分布异常等情况。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
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破坏过多也可以出现血小板减少,常见的原因包括ITP、TTP和DIC等。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也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例如肝硬化脾大引起的脾功能亢进。那么血小板减少会有哪些表现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不同,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轻者可有皮肤出血点、淤斑,牙龈渗血,鼻衄;重者可表现为脏器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及脑出血等。
血小板减少并不是一个独立疾病,需要明确其病因,才能进行针对性治疗。重度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数<10000/μl)且伴有严重出血风险时,可以输注血小板。由于血小板反复输注会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造成疗效的降低。
因此,应该避免没有指征的血小板输注。若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消耗引起或者已经因为输注出现同种抗体时,应该避免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只保留于治疗致命性或中枢神经系出血时。
绝大多数血小板减少与营养无关,因此,饮食方面并不需要特殊注意。只有少数营养性疾病会导致血小板减少,例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这些情况也需要确诊后进行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