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医院里有很多病人,在体检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血肌酐升高了,被医生告知肾功能不全,甚至诊断为尿毒症。那么,肌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血肌酐有两大外源性肌酐(来自食物中动物瘦肉的分解)及内源性肌酐(体内肌肉的分解)。正常血肌酐参考值:男性44-132umol/L,女性70-106umol/L,因各家医院检测仪器的不同,参考范围会有一定差异。通常女性血肌酐值比男性低,因为女性肌肉没有男性发达,老年人血肌酐值比中青年低,因为老年人生活规律,基础代谢低,肌肉分解缓慢。
为什么血肌酐可以反映肾功能?
肌酐是小分子物质,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到体外,肾小管很少吸收。一般情况下,由于人体的肌肉量和饮食相对稳定,故肌酐的生成量也是相对恒定的,体内总肌酐=血肌酐+尿肌酐,尿肌酐排的越多越好,说明肾脏滤过功能强大,而血肌酐水平升高则说明肾脏功能损害。故临床上常用血肌酐作为肾功能损伤的重要标志,且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此外,血尿素氮亦可反映肾功能,但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可使其升高,而低蛋白饮食、大量饮水、慢性肝病可导致血尿素氮浓度降低,故其评价肾功能的特异性较差。除了肌酐,人体内尚有许多物质经过肾脏代谢,但因肌酐的生成代谢途径比较单一,相对稳定可靠,所以临床上常用血肌酐来评价肾功能的好坏。
那么,血肌酐正常肾功能就正常了吗?
检查发现自己的血肌酐值在正常范围,并不代表你的肾功能就完全没有问题。因为肌酐可被肾小管排泌,肾功能下降的越多,由肾小管排泌的肌酐占肾脏肌酐清除的比例越大,而老年患者,本身的肌酐水平就比年轻人低,因此血肌酐值并不是反映肾功能的敏感指标。肾脏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如果两个肾脏都正常,那么只要一个肾脏发挥功能,血肌酐就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也就是说,当发现血肌酐升高时,有近一半的肾已经“坏掉”了。
肌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由于慢性肾脏病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门诊上经常碰到很多病人当有症状时,大多已进展到尿毒症期,失去了中医药治疗的好时机,故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我国古代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故女子35岁,男子40岁开始肾气渐衰,主要表现为面色逐渐憔悴,头发枯白而开始脱落,形体衰老,精气渐亏,逐步失去生殖能力。同样40岁以后我们的肾小球滤过率也会逐年下降。所以定期体检,查一下尿常规、肾功能就非常重要。若发现小便异常,如见大量泡沫尿、尿色深或见有血尿、夜尿增多,尿常规有尿蛋白或红细胞,应尽早前往肾科就诊。对于有慢性肾炎病史的患者,应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肾功能,慎用肾毒性药物,防止进入到肾功能不全。如已经出现肾功能不全,应积极配合中医药综合治疗,以延缓肾衰的进展。此外有多囊肾、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病史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还应定期监测肾功能,防治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