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小女孩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方法,该症多在肉眼血尿、偶然检查或体检时发现,由于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病情易迁延反复,有部分病人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造成家庭及经济的损失。
一、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
诊断标准:肉眼血尿或者是镜下血尿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无蛋白尿或者是轻微蛋白尿;肾性血尿;无水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肾功能、生化以及免疫学检查均正常;影像学检查无结石或者是泌尿道的畸形。
1.血尿诊断的评价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采用快速敏感的试纸带法检测尿中潜血,现筛查可疑人群,再通过镜检确诊。但很多情况下,二者的检查会有所偏差,出现不一致的结果,如尿中红细胞裂解,有时仅出现潜血阳性而镜下见不到正常形态的红细胞;又如尿中存在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尿酶、肌红蛋白,均有出现潜血试验假阳性的可能。临床上应充分了解各种检验方法的影响因素、质量控制水平等,以便正确诊断本病。
2.肾小球性血尿诊断血尿诊断以及进一步检查和处理的关键是区别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目前临床上多依靠尿中的红细胞管型以及蛋白来区分。当尿中红细胞大小不一、血红蛋白含量和形态异常时,常常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可能性更大。自1986年开始,杨霁云团队应用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测尿中变形红细胞,当严重变形红细胞(环状、穿孔、芽胞状)超过30%时,诊断为肾性血尿;当红细胞多为均一型,或者是红细胞严重变形的数目不足15%时,则诊为非肾小球性,符合率达90%以上。因此认为尿中严重变形红细胞(环状、穿孔、芽胞状)超过一定的数量时才具有临床诊断的意义。并且,因为多种因素(如pH值及尿素、尿酶等的含量)可导致尿中红细胞变形,所以在分析结果时,还应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以G1细胞5%为标准,董秀清等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特异性为,敏感性达85.5%,也强调此宜在尿液pH值<6.5、尿液渗透浓度≥400mmol/L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