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skinesia,TD)又称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由抗精神病药物诱发,为一种持久的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通常发生在面部。这次动作是生涩,僵硬,不受控制hi的。Crane(1968)首先提出,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引起的严重和棘手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相当高。
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口、唇、舌、面部不自主运动(称为“口-舌-颊三联征”),以及伴有肢体和躯干舞蹈样运动和肌张力障碍。其致残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长期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吩噻嗪类及丁酰苯类等,可长期阻滞突触后多巴胺受体(DR),使突触前多巴胺(DA)合成及释放反馈性增加,突触后DR对DA反应敏感性增强,产生DR超敏,处于去神经增敏状态,生理剂量的DA可引起运动障碍,与用左旋多巴或停用抗精神病药后往往诱发或使症状加重相符,也支持利舍平可减轻TD症状,氟哌啶醇可暂时掩盖症状,DA增效剂可使症状恶化等。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风险因素:
老年人、女性、吸烟、酒精滥用、物质滥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高剂量抗精、神病药、曾有情绪障碍、伴慢性疾病(如糖尿病,HIV感染)、早期认知障碍和其他锥体外系运动征象、之前接受过ECT治疗。
治疗及预防:
对于迟发性运动障碍,防大于治——主要在于预防。尽可能避免服用任何 DA-R 阻断剂,除必须使用外,如抑郁、焦虑、胃肠疾病及偏头痛和睡眠障碍等其他神经疾病可换用其他药物治疗。尽可能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奎硫平、利培酮以及氯氮平(据报道43%不显疗效的病例中会有效),其他如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尚需要更多的证据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尽量使用低有效量。目前对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新型治疗以神经调节,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