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关节疼痛,很多人会先想到“关节炎”,但类风湿和普通退行性关节炎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免疫系统异常激活,错误攻击自身关节及周围组织,进而引发慢性炎症,并非单纯的“关节老化”问题。这种疾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其中中年女性群体相对多发,但年轻人也可能患病。
类风湿的症状往往从关节不适开始,且有明显特点。不少患者早晨醒来会出现“晨僵”——关节僵硬、活动不便,这种僵硬感通常持续半小时以上,活动后才会逐渐缓解,这和普通关节炎短暂的晨僵有明显差异。随着病情发展,手指、手腕、膝盖、脚踝等小关节容易出现肿胀、疼痛,且多呈对称性发作,比如左手手指肿痛时,右手对应部位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除了关节局部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随全身表现,比如持续疲劳、低热、体重轻微下降等,这些全身信号容易被忽视,进而延误发现时机。
若病情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多方面影响。关节处的慢性炎症会逐渐破坏软骨和骨骼,导致关节变形,比如手指出现“天鹅颈”样弯曲,影响日常抓握、行走等基本动作;此外,炎症还可能累及关节外的器官,比如肺部可能出现轻微纤维化,心血管系统风险也会有所增加。不过需要明确的是,类风湿的进展速度因人而异,及时干预能有效减缓甚至避免这些不良后果。
应对类风湿,科学的方式很重要。首先,出现疑似症状(如持续晨僵、关节对称肿痛)时,应及时到风湿免疫专科就诊,通过血液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关节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自行按“普通腰痛”“关节劳损”处理。治疗上,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干预,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抗风湿药物、抗炎镇痛药物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配合物理治疗,具体方案需根据病情调整,切勿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
日常护理对病情管理也有帮助。注意关节保暖,避免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减少关节受凉诱发不适的可能;选择适度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太极拳、关节拉伸训练等,既能维持关节灵活性,又不会过度消耗关节,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饮食上保持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过多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具体饮食调整可结合自身情况咨询医生或营养师。
类风湿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并非“不治之症”。通过规范治疗、科学护理,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并建立长期管理的意识,避免因忽视或误解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