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作为中医“中风”范畴的急重症,其发病与人体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典籍《素问·调经论》有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揭示了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的核心病机。现代研究亦证实,脑梗高危人群多存在痰瘀互结、肝肾阴虚或气虚血滞等体质偏颇。
本文将从中医体质学说出发,剖析脑梗的六大易感人群特征,并针对性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调护策略,助力大众科学规避脑梗风险。
一、血瘀体质:气血运行不畅者
特征:舌下络脉紫黑迂曲、面色晦暗、皮肤干燥脱屑,女性常伴痛经血块,男性易胸胁刺痛。
成因: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血瘀,导致脑络痹阻。
案例: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或术后气血未复人群,易因血液黏稠度升高形成瘀血。
二、痰湿体质:脾胃运化失常者
特征:腰围超标(男>90cm/女>85cm)、头皮油腻、喉中痰多、饭后昏沉嗜睡、大便黏马桶。
成因: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浊上蒙清窍。
案例:肥胖人群、长期饮食油腻者,因痰湿阻络易致血压飙升。
三、阴虚阳亢型:肝肾阴亏者
特征:凌晨1-3点易醒、双目干涩、手脚心发热、脾气暴躁、血压波动大。
成因:熬夜耗伤肝肾之阴,阴不制阳则肝风内动。
案例:长期熬夜、情绪急躁者,易因肝阳上亢引发脑络损伤。
四、气虚血滞型:久坐不动者
特征:爬3层楼气喘、肌肉松软无力、下肢浮肿、静脉曲张、记忆力减退。
成因:久坐伤气,气虚无以推动血液,血滞成瘀。
案例:办公室人群因缺乏运动导致气血运行迟缓。
五、阳虚寒凝型:嗜好寒凉者
特征:常年手脚冰凉、喜喝热饮、遇冷头痛、颈肩僵硬、夜尿频多。
成因:过食冷饮或空调直吹导致阳气衰微,寒凝血瘀。
案例:冬季保暖不足者,血管遇冷收缩易诱发脑梗。
六、慢性病群体:长期服药者
高危人群:
高血压:清晨高压>160mmHg者风险激增。
糖尿病:血糖波动大者更易损伤血管。
房颤患者:心房血栓脱落风险高。
成因:西药控制指标未治好病因,需配合中药整体调理。
案例:高血压本质为肝肾失调,糖尿病根源在脾虚湿蕴。
七.中医防梗三原则
查体质:每年进行舌诊、脉诊及经络检测,明确体质偏颇。
通淤堵:立春、秋分节气前连服7天“通络散”(需医师配方)。
养习惯:
忌晨起猛起身、忌突然冷水洗脸。
冬季“避寒就温”,穿戴分层保暖,重点保护头部、颈部和背部。
睡前温水泡脚(40℃左右)20-30分钟,引气血下行。
中医防治脑梗的精髓,在于“见微知著,防患未然”——通过观察舌象脉象、辨识体质偏颇,在疾病萌芽阶段即以天然草木、经络穴位、四时调摄等自然之法,调和气血、疏通脑络、平衡阴阳。这种“治未病”的智慧,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呵护,更是对中医“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