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是腱鞘因反复机械性摩擦、劳损或炎症刺激引发的无菌性炎症,中医称其为“筋痹”“痹证”范畴,核心与“劳损、寒湿、气滞血瘀”相关;西医则聚焦局部组织损伤与炎症反应,两者结合可全面解析病因:
一、中医视角:病因与“劳损、寒湿、血瘀”相关
1.劳损致虚,筋脉失养长期重复劳作,耗伤气血,导致局部筋脉气血供应不足,“筋失所养则痛”,腱鞘失于濡润,易受外邪侵袭或摩擦损伤。
2.寒湿侵袭,痹阻经络中医认为“寒湿之邪,易袭筋脉”,若关节长期暴露在外(如冬季不注意保暖、接触冷水),寒湿之邪侵入腱鞘,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不通则痛”,伴随局部僵硬、活动受限。
3.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劳损或外伤后,局部气血运行受阻,“气滞则血瘀”,瘀血日久可与痰湿结合,形成痰瘀互结,导致腱鞘增厚、粘连,疼痛加剧且缠绵难愈。
二、西医视角:核心为“机械性损伤+炎症反应”
1.慢性劳损(主要病因)手指、腕部、肩部等关节长期重复同一动作,导致腱鞘与肌腱频繁摩擦,引发腱鞘充血、水肿、增厚,进而卡压肌腱,影响活动并产生疼痛。
高发人群:长期用鼠标/键盘的办公族、程序员、厨师、乐器演奏者、环卫工人、母婴护理师(频繁抱娃)等;
典型场景:长时间打字、玩手机、拧螺丝、切菜、弹奏乐器等重复动作,导致局部组织持续受力。
2.急性损伤后恢复不佳
关节突然过度活动、负重或外伤(如搬重物、运动时发力不当、摔倒时手腕支撑),导致腱鞘急性损伤,若未及时休息和规范治疗,易转为慢性腱鞘炎,反复迁延。
3.年龄与退行性改变
中老年人(40岁以上)腱鞘组织逐渐老化、弹性减退,对摩擦的耐受度下降,即使是轻度活动也可能引发损伤,因此中老年人群发病率更高。
4.其他诱发因素
关节畸形或力学异常:如手指先天性畸形、腕关节力线不正,导致活动时腱鞘受力不均,加速磨损;
局部受凉或感染:受凉会导致腱鞘血液循环减慢,代谢废物堆积,降低组织抵抗力;少数情况下,细菌感染(如外伤后感染)可能引发化脓性腱鞘炎(需紧急处理);
相关疾病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可能累及腱鞘,诱发炎症。
三、高发人群与风险总结
核心诱因:长期重复动作、急性损伤后未休养、年龄增长;
诱发因素:受凉、关节畸形、自身免疫疾病、不当发力习惯;
中医核心病机:气血亏虚为本,寒湿侵袭、气滞血瘀为标。
了解病因后,日常预防需注重“避免过度劳损(定时休息)、做好关节保暖、避免急性损伤”,若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弹响等症状,需及时干预,避免病情进展为狭窄性腱鞘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