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痛风归为“痹证”范畴,认为其本质是体内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衡,导致湿浊内生、流注关节,引发红肿热痛等症状。其病因可概括为“内外合邪”:外因多为风寒湿邪侵袭,内因则与脾肾亏虚、湿热瘀阻密切相关。
一、核心病因:湿热瘀阻为本,脾肾亏虚为根
湿热蕴结:长期嗜食肥甘厚味(如海鲜、动物内脏)、饮酒过量,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流注关节引发急性红肿热痛。
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则湿浊内停,肾阳不足则气化无力,尿酸排泄障碍,形成慢性疼痛与关节变形。
痰瘀互结:病程迁延,湿热痰浊与血瘀胶着,导致痛风石形成、关节僵硬。
外感风寒湿:居住潮湿、冒雨涉水,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加重疼痛。
二、辨证分型:五类证型,精准施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将痛风分为五型,针对性治疗:
湿热蕴结型:关节红肿热痛,口苦小便黄。治以清热利湿。
痰瘀痹阻型:关节刺痛畸形,痛风石形成。治以化痰行瘀。
脾肾阳虚型:关节冷痛,腰膝酸软。治以温补脾肾。
风寒湿痹型:关节酸痛游走,遇寒加重。治以疏风散寒。
肝肾阴虚型:关节隐痛,头晕耳鸣。治以滋阴益肾。
三、特色疗法:针灸、外敷、药膳协同调理
针灸:选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湿),阳陵泉、丰隆(化痰通络),急性期用泻法,慢性期配合艾灸。
外敷:急性期用金黄散(大黄、黄柏)醋调外敷消肿;慢性期以艾叶、红花熏洗改善循环。
药膳:土茯苓煲瘦肉(清热利湿)、车前草茶(利尿排酸);忌高嘌呤食物(如内脏、浓汤)、酒精。
四、预防与调护:生活细节决定疗效
运动:适度练习八段锦、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关节负担。
起居:保持足部干燥温暖,穿宽松鞋袜,避免关节受凉。
情志:戒怒抑躁,防止肝郁化火诱发病情。
监测:定期复查血尿酸,急性发作期及时就医,慢性期坚持中药调理3-6个月。
中医治疗痛风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通过清热、化痰、补虚等法改善体质,结合针灸、药膳等外治手段,达到“气血调和、湿浊自散”的目的。对于关节变形严重或尿酸持续升高者,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手术剔除痛风石后配合中药调理,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