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李先生因意外导致脊髓损伤,受伤后一直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希望能缓解下肢麻木、痉挛的症状。然而近期,他发现原本控制良好的肌肉痉挛又开始频繁发作,甚至出现了排尿困难的新问题。带着满心疑惑,他来到昆明康瑞医院向陈鸿耀医生求助:“每天按时吃药,为什么病情还在反复?到底什么时候该调整药物?”事实上,和李先生有相同困扰的脊髓损伤患者不在少数,下面就跟随陈鸿耀医生一起了解脊髓损伤患者调整药物的关键情形。
症状控制失效,药物“力不从心”
陈鸿耀医生指出,当患者规律服药但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加重时,就需考虑调整药物。例如,用于缓解肌肉痉挛的药物,若服用后肢体痉挛频率和强度没有改善,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日常活动;或者用于改善神经功能的药物,在持续使用一段时间后,患者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仍无明显恢复,这都表明当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医生重新评估病情,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以增强治疗效果。
出现新的并发症,治疗需“另辟蹊径”
脊髓损伤后,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泌尿系统感染、压疮、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当新的并发症出现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还可能干扰原有药物的治疗效果。比如,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时,使用的抗生素可能与原本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或者因压疮疼痛,需要加用止痛药物,这都需要医生综合考虑,调整整体用药方案,既要治疗新出现的并发症,又要保证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不受影响。
药物副作用严重,身体“不堪重负”
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果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头晕、恶心、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即便症状有所缓解,也需要调整药物。陈鸿耀医生强调,治疗不能以损害患者身体健康为代价,医生会权衡利弊,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替代,或调整药物组合,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极大程度降低药物对患者身体的损害。
康复阶段转变,用药需“与时俱进”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康复阶段的推进,治疗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在康复初期,药物可能侧重于减轻神经水肿、抑制炎症反应;到了康复中期,重点则可能转向促进神经修复、改善肌肉力量;康复后期,可能更关注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因此,不同阶段对药物的需求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所处的康复阶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使其更贴合患者当下的康复需求。
治疗脊髓损伤,到昆明康瑞医院
昆明康瑞医院在脊髓损伤治疗方面组建了以陈鸿耀医生为核心的专业医疗团队,团队成员在脊髓损伤诊疗领域深耕多年,临床经验丰富,能精准把握病情变化,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同时,医院配备先进的神经功能检测设备,可实时监测患者恢复情况,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医院采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物理治疗、中医特色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从多维度促进患者神经修复、改善肢体功能、预防并发症,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极大程度地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