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是一种具有严重致残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不仅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的痛苦,还对其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带大家走进昆明康瑞医院郑琳主任的诊疗世界。
一、什么是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C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颈段损伤引起四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称为四肢瘫。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双下肢瘫痪,称为截瘫。
二、脊髓损伤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特点
脊髓损伤分为创伤性损伤和非创伤性损伤。其中较常见的是创伤性损伤,多由车祸、高空坠落、运动损伤、暴力引起。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脊髓损伤的年患病率为37/100万,以青壮年男性高发,现有SCI患者数量高于1000万例,男女比例大约在(3-4):1,20岁-50岁和70岁-80岁为两个好发年龄高峰。
三、脊髓损伤功能障碍
1.运动功能障碍:颈段脊髓损伤损伤引起四肢瘫,胸段以下脊髓损伤可导致截瘫。
2.感觉障碍:瘫痪肢体通常伴有相应的感觉障碍,包括感觉丧失、减退、过敏(感觉异常和疼痛)。
3.大小便失禁:小便失禁多见,也常有排尿困难。大便通常便秘,也可失禁。
4.疼痛:许多患者有损伤部位以下的疼痛。
5.肌肉痉挛:腰以上脊髓损伤常出现肌肉痉挛,影响肢体活动和护理。
6.压疮:脊髓损伤较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感染和活动障碍。
7.心理障碍: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由此加重病情。
8.其他:肺炎和呼吸障碍、异位骨化、骨质疏松、血栓形成、泌尿系统感染等。
四、康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新希望
昆明康瑞医院康复科郑琳主任在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郑琳主任强调,康复治疗对于脊髓损伤患者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一定的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一)康复训练方法
康复训练是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核心部分,包括体位管理、呼吸与排痰训练、关节被动活动、肌力训练等。患者卧床时需保持肢体于功能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预防压疮形成。呼吸训练方面,患者可进行腹式呼吸,加强咳嗽、咳痰能力,预防肺部感染。同时,通过震动、叩击等方法辅助排痰。关节被动活动每天进行1次,动作需轻柔缓慢,以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肌力训练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目标,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重点训练肩胛带肌肉等,为使用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做准备。
(二)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及炎症反应,延缓肌肉萎缩,改善神经功能。常用的方法包括蜡疗、功能性电刺激、超短波和光疗等。
(三)坐起与站立训练
在骨折稳定或充分内固定后,患者可进行坐起训练。每天2次,从30°开始,逐渐增加坐位时间,无不适后每天升高15°,直至达到90°,一般需要一周时间,以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坐起训练无不适后可进行站立训练,利用电动起立床,保持脊柱稳定性,从20°开始,角度逐渐增加,达到90°直立位,一般需要8周时间。
(四)其他训练
包括垫上运动、坐位训练、转移训练、步行训练和轮椅训练等。垫上运动可进行翻身、牵伸等训练;坐位训练包括长坐位、端坐位等;转移训练则包括床-轮椅转移等;步行训练有摆至步、摆过步等训练内容;轮椅训练在伤后2-3个月、脊柱稳定性良好且能稳定独坐15分钟以上时进行,训练内容丰富。
五、患者就诊案例:张先生的康复之路
张先生,28岁,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遭受脊髓损伤,导致胸段以下肢体瘫痪。起初,他陷入了绝望,认为自己将永远瘫痪在床。然而,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了昆明康瑞医院康复科,寻求郑琳主任的帮助。郑主任为张先生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后,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经过数月的康复训练,张先生的肌肉力量逐渐增强,现在已经能够在辅助器具的支持下站立,并进行短距离的行走。这一进步不仅改善了他的身体状况,也极大地增强了他重返正常生活的信心。
昆明康瑞医院康复科在郑琳主任的带领下,形成了完善的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体系。科室注重学科交流与发展,不断引入前沿技术,致力于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昆明康瑞医院康复科凭借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康复设备,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正遭受脊髓损伤的困扰,建议尽早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让康复治疗为患者的生活带来新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