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赵女士,因颈部肌肉异常紧绷,头部不自主向一侧扭转,被确诊为肌张力障碍。起初,她听信“按摩放松就能根治”的说法,在理疗店花费数万元,病情却愈发严重,甚至出现吞咽困难。昆明康瑞医院陈鸿耀医生接诊后惋惜道:“错误的治疗选择,正在让无数患者承受本可避免的痛苦加剧。”
误区一:“按摩热敷能彻底痊愈”
不少患者像赵女士一样,认为肌张力障碍是“肌肉紧张”,通过按摩、热敷就能解决。陈鸿耀医生指出,肌张力障碍是由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的肌肉异常收缩,单纯的物理放松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源修复神经调控异常。长期依赖非专业按摩,可能因手法不当刺激肌肉,反而加重痉挛,错过极佳治疗时机。
误区二:“症状缓解就停药”
部分患者在药物治疗后症状稍有改善,便自行停药。陈鸿耀医生强调,肌张力障碍的治疗需长期规范用药,尤其是抗胆碱能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突然停药会引发症状反弹,甚至导致病情恶化。临床数据显示,随意停药的患者复发率高达70%,且再次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误区三:“微创手术万能论”
随着肉毒素注射、脑深部电刺激(DBS)等微创技术普及,一些患者盲目追求“一刀见效”。陈鸿耀医生提醒,微创手术虽能有效缓解症状,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例如,肉毒素注射疗效通常维持3-6个月,需重复注射;DBS手术也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不恰当的手术选择可能带来感染、电极移位等风险。
误区四:“忽视康复训练的作用”
许多患者将治疗重心全部放在药物或手术上,忽略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陈鸿耀医生表示,科学的康复训练如姿势矫正、关节活动度训练、生物反馈治疗,能帮助患者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增强肌肉协调性。康复与医疗手段协同进行,可使治疗效果提升40%以上。
昆明康瑞医院: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解缚港湾”
昆明康瑞医院针对肌张力障碍,打造“精准分型、多维治疗”体系。陈鸿耀医生领衔的专家团队,通过基因检测+神经电生理评估,精准判断发病机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医院运用靶向药物调控技术,结合新型肉毒素精准注射,降低副作用;引进国际领先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系统,为药物难治性患者提供微创治疗选择。同时,依托智能康复中心,开展虚拟现实(VR)训练、功能性电刺激康复,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在这里,肌张力障碍患者平均症状缓解时间缩短30%,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重获自由舒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