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建筑工人王师傅,因高空坠落导致脊髓损伤,腰部以下失去知觉。家人在他出院后,认为“躺着静养就能恢复”,仅简单照顾生活起居。半年过去,王师傅不仅肌肉严重萎缩,还出现了压疮和泌尿系统感染。昆明康瑞医院陈鸿耀医生接诊时痛心表示:“错误的治疗观念,正在让脊髓损伤患者错失极佳康复时机。”
误区一:“脊髓损伤治不好,干脆放弃治疗”
许多患者和家属在得知脊髓损伤难以完全恢复后,便选择消极对待。陈鸿耀医生强调,虽然脊髓损伤的神经修复存在挑战,但通过早期规范治疗和系统康复训练,能极大限度保留残存功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临床数据显示,接受专业康复的患者,约60%可恢复部分肢体运动能力,甚至借助辅助器具实现自主行走。放弃治疗不仅会加速肌肉萎缩,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危及生命。
误区二:“康复训练就是简单活动四肢”
部分家属认为康复训练等同于日常按摩或被动活动,这种错误认知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陈鸿耀医生指出,脊髓损伤的康复训练是一门科学,需根据损伤平面和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颈髓损伤患者需重点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和上肢肌力强化,胸髓损伤患者则要加强核心肌群训练和轮椅操控能力。缺乏专业指导的随意训练,可能导致关节损伤或加重肌肉痉挛。
误区三:“只依赖药物和手术”
有些患者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药物或手术上,忽视康复治疗的重要性。陈鸿耀医生解释,手术主要解决脊髓压迫、稳定脊柱等问题,而康复训练才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重建运动模式的关键。药物治疗虽能缓解疼痛、改善神经代谢,但需与康复训练协同进行。单一治疗手段无法实现极佳康复效果。
误区四:“康复训练越早越激烈越好”
急于求成的患者和家属常要求加大训练强度,这种做法反而有害。陈鸿耀医生提醒,脊髓损伤康复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期应以被动活动、肌肉电刺激等温和方式为主,随着身体适应再逐步增加训练难度。过度训练可能导致骨折、脱臼或加重神经损伤,科学的康复节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昆明康瑞医院:脊髓损伤患者的“重生希望”
昆明康瑞医院针对脊髓损伤治疗,构建“多学科协同康复体系”。陈鸿耀医生带领的专家团队,采用神经修复疗法,结合干细胞移植等前沿技术,促进神经再生;运用智能康复机器人,精准辅助患者进行步态训练和肢体功能恢复;配备高压氧舱,改善脊髓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神经修复。同时,通过中医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在这里,患者可享受从急性期救治到长期康复的一站式服务,平均康复效率提升50%,众多患者重拾生活信心,开启人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