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肢远端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既往特发性震颤被认为是良性、家族遗传性的单症状性疾病,但现今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可能缓慢进展的复杂性疾病。
陈鸿耀主任是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的特约技术顾问,曾任上海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是我国脑立体定向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在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面,他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运用脑立体定向技术、脑深部核团刺激术等先进神经外科技术进行治疗。陈主任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还始终秉持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为众多特发性震颤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特发性震颤的诊断
特发性震颤的诊断主要依靠详尽的病史收集、临床表现观察以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震颤的疾病。以下是诊断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要点:
发病年龄:特发性震颤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但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中老年人及青少年为高发人群。
临床表现:主要体现为双上肢在动作时的震颤,如平举或持物时震颤明显,安静状态下震颤减轻或消失。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部、面部、下颌及下肢的震颤或节律性不自主运动。
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代谢、药物、毒物等因素引起的震颤;头颅CT/MRI、肌电图等检查有助于鉴别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
轻度震颤:可暂不治疗
对于轻度震颤且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的患者,通常无需进行特殊治疗。但应定期随访,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中度患者的一线选择
中度特发性震颤患者若因工作或社交需求,可在事前半小时服用药物以减轻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罗洛尔、扑米酮等。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震颤症状,但无法根治疾病,且部分患者可能对药物产生耐受性。
手术治疗:重度患者的希望之光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重症特发性震颤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目前较为成熟的手术方法包括:
①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通过精确的定位,对丘脑特定区域进行毁损,以达到减轻震颤的效果。
②深部脑刺激(DBS):在脑内特定核团植入电极,通过慢性电刺激抑制异常神经放电,从而缓解震颤。DBS具有可调节性、可逆性等优点,是目前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理想手术方式之一。
陈鸿耀主任在手术治疗特发性震颤方面造诣深厚,他熟练掌握脑立体定向技术及DBS手术,已成功帮助众多患者摆脱了震颤的困扰。
综合治疗:全方位管理疾病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特发性震颤的治疗还应注重综合管理:
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应对因震颤带来的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运动康复:通过特定的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就诊案例:李先生的治疗历程
李先生,45岁,患有特发性震颤已5年。起初症状较轻,仅在紧张时双手轻微抖动,未引起重视。但近1年来,震颤症状逐渐加重,写字、拿杯子等日常动作都变得困难,且情绪也变得焦虑不安。李先生经人介绍来到昆明康瑞医院,找到了陈鸿耀主任。陈主任详细询问了李先生的病史,进行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并安排了一系列辅助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确诊为特发性震颤后,陈主任根据李先生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建议其接受DBS手术治疗。在与李先生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陈主任精心制定了手术方案。手术过程中,陈主任凭借精湛的技术,成功在李先生的脑内植入了电极。术后,李先生的震颤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双手抖动明显减轻,日常生活恢复了正常。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李先生的运动功能进一步提高,焦虑情绪也得到了缓解。
专家建议: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陈鸿耀主任强调,特发性震颤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轻度患者可暂不治疗或采用药物治疗;中度患者可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药物;而对于重度患者,手术治疗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综合运用心理指导、运动康复等措施,能够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外科在陈鸿耀主任的带领下,不断探索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新技术、新方法,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遭受特发性震颤的困扰,可前往昆明康瑞医院进行咨询和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