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张大爷两年前开始出现右手轻微颤抖,起初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并未在意。然而,症状逐渐加重,不仅手抖加剧,走路也变得迟缓,甚至有时会突然“僵住”无法动弹。辗转多家医院后,他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尽管按时服药,但药效越来越短,副作用却越来越多,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张大爷的遭遇并非个例,帕金森病的治疗为何如此棘手?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内科陈鸿耀医生指出,该病的治疗存在诸多难点,让患者和医生都面临巨大挑战。
难点一,早期诊断困难,错过极佳干预时机
帕金森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如手抖、动作迟缓等易被误认为“老年病”或“颈椎问题”,导致漏诊或误诊。陈鸿耀医生表示,许多患者确诊时,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已损失超过60%,此时再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早期生物标志物,仅依靠临床症状判断,增加了诊断难度。如何提高早期识别率,成为治疗的第一道难关。
难点二,药物治疗“蜜月期”短暂,长期疗效下降
左旋多巴等药物是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蜜月期”通常只有3-5年。随着病程进展,药效逐渐缩短,患者会出现“剂末现象”(药效减退)和“异动症”(不自主扭动),甚至一天内多次在“僵硬”和“过度活动”之间切换。陈鸿耀医生解释,这是由于长期用药导致大脑受体敏感性改变,而药物本身无法阻止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进展。如何延长药物有效期、减少副作用,是临床上的重大挑战。
难点三,手术适应症严格,并非人人适用
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可选方案,但手术费用高昂,且仅对部分症状有效。陈鸿耀医生强调,DBS并非万能,患者需满足严格条件,如病程5年以上、对左旋多巴敏感、无严重认知障碍等。此外,术后仍需配合药物和康复训练,部分患者因期望过高而失望。如何精准筛选手术获益人群,优化术后管理,仍是医学界探索的方向。
难点四,非运动症状治疗手段匮乏
除了震颤、僵硬等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常伴随抑郁、失眠、便秘、嗅觉减退等非运动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比运动障碍更影响生活质量。然而,现有治疗多以对症处理为主,缺乏根本性干预措施。陈鸿耀医生指出,非运动症状涉及多系统病变,机制复杂,需多学科协作,但目前临床重视度不足,患者常陷入“治了手抖,却治不好失眠”的困境。
难点五,个体差异大,治疗方案难以标准化
帕金森病的进展速度、症状组合、药物反应因人而异,统一治疗方案效果有限。陈鸿耀医生举例,有的患者以震颤为主,有的则以姿势不稳为突出表现;有的对药物敏感,有的却副作用明显。这种高度异质性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经验,动态调整治疗策略,但基层医院往往难以实现精准个性化治疗,导致部分患者疗效不佳。
昆明康瑞医院多学科协作+精准治疗,破解帕金森病困局
面对帕金森病的治疗难点,昆明康瑞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在陈鸿耀医生的带领下,采用“药物-手术-康复-心理”四位一体模式,结合基因检测和影像评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医院引进国际先进的DBS手术技术,并设立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提供全程管理服务,帮助患者延长“蜜月期”、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医院注重非运动症状的干预,通过多学科会诊,全面改善患者预后。在这里,帕金森病的治疗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系统化的精准医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