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图片非要凑齐九宫格,书本一定要摆放整齐,出门一定要戴口罩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是强迫症,但这些并不等于精神疾病上所说的强迫症,日常生活中人们说的“强迫症”大多只是属于强迫现象,正常的强迫现象不会影响生活秩序,而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令人痛苦的,甚至给周围的人带来负面影响,给自己的生活产生很多困难和限制。
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起病往往较早且常迁延为慢性,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水平。在精神科业内甚至被喻为“精神癌症”。强迫症在人类范围内的终身患病率为0.8%~3.0%,且女性高于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19-35岁。强迫症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疾病,其发病具有鲜明的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特征。
强迫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强迫症的发病原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其中,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器质性因素等,目前已有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脑内的神经递质如5-HT功能异常及脑器质性结构及功能改变。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儿童时期成长的经历和所受教育与发病密切相关。
强迫症的症状有哪些?
强迫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异质性较强,主要特点是反复出现、明知不合理却无法自主控制或摆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患者需要通过不断重复和反复确认来减轻这些想法和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典型症状包括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回避行为等。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进入头脑中的无用思维或闯入性想法。这些想法常与患者的个人价值观敌对或相悖,患者会认为这些无用的闯入性思维是不可理喻或过分的,并试图抵制,这使得强迫思维的出现令人感到痛苦、矛盾和自我失调。典型的强迫思维一般包括:怕脏、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需要对称、精确、有序,对宗教的关注或对道德的思考等。常见形式有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对立思维等。
强迫行为是指不断重复的刻板的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在于预防或减轻焦虑和苦恼,或预防出现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景,但多为非自愿的,但又很难被克制或减少。强迫行为可能是外显或可察觉到的,主要有强迫检查、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询问这四种表现,比如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反复洗手消毒、由于不相信自己而反复向他人询问确认等等。
回避行为是指患者会主动回避触发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各种情境,这让他们暂时感到轻松,但随后更多的回避行为却会使人的生活和行为受到更大的限制。回避行为可能是强迫症比较突出的症状。
强迫症患者还会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及恐惧。另外,儿童青少年起病的强迫症患者中,常合并抽动等肌肉运动异常表现。长期病程的患者往往有人格和行为方式(如动作迟缓)的改变。
如何辨别某些完美主义是不是强迫症?
如果你的担心、焦虑等想法并没有让你感到明显的痛苦,且没有耗费大量的时间(每天至少花费一个小时),更没有因此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那么就不是强迫症。你的坚持也许是一种认真的生活态度,而非疾病的表现。
患有强迫症并不是病人的过错,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鼓励他们积极地寻求治疗,并耐心地陪伴、理解和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早日恢复正常生活,重获自由和幸福。